9月18日消息,提醒據媒體報道,油浸油浸魚、美食油浸小番茄……這類“油浸”美食深受不少人喜愛。別多不過營養科專家提醒,吃存油浸類菜品雖風味獨特,健康但不宜多吃,風險否則可能增加高血壓等健康風險。提醒
所謂“油浸”,油浸是美食一種融合烹飪與保鮮的食品加工技藝。通過將食材浸沒于食用油中,別多借助油脂的吃存物理隔絕作用,減少食材與氧氣的健康接觸,從而抑制微生物生長、風險延緩脂肪氧化和酶促反應,提醒有效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
“油浸”并非新興的烹飪方式,它在我國自古有之。最初主要用于食物保存,例如云南地區就有將肉塊煎干后以油浸存的傳統,據說用這種方法處理的肉可保持醇香、多年不腐。
在食品保鮮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油浸的保存功能逐漸弱化,但其賦予食物的濃郁風味仍廣受歡迎。它比清蒸多了一層油脂帶來的豐潤口感,又不像油炸那樣容易導致食材干硬油膩。低溫油浸還能更好地釋放食材中的脂溶性香味物質,并使蔥、姜等配料的香氣滲透得更徹底,形成“油香、食材鮮香、配料香”三重風味交織的絕妙體驗。正因如此,油浸筍殼魚、油浸鱸魚等成為許多粵菜餐廳的招牌菜。
但若食用不當,油浸菜品也可能帶來一些健康隱患:
一是增加脂肪與熱量攝入。油浸食物的“吸油量”雖低于深度油炸,但相比清蒸、涼拌等烹飪方式,其油脂含量仍然較高。長期或大量食用容易導致脂肪和熱量攝入超標,對于需要控制體重或調節血脂的人群,建議控制食用量與頻率。
二是可能生成反式脂肪酸和油脂過氧化物。盡管油浸溫度通常不超過200℃、加熱時間較短,但植物油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仍可能產生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此外,高溫、接觸氧氣或反復用油等條件,也可能導致油脂發生過氧化,產生有害物質,不僅降低油脂營養價值,還可能增加慢性炎癥、心血管疾病甚至腫瘤的發生風險。
還需特別注意的是,油浸食品存在極低的肉毒桿菌污染風險。由于肉毒桿菌屬厭氧菌,可在油浸密封環境中存活。國外曾報道過因食用油浸蒜頭導致肉毒中毒的案例,盡管發生概率極低,但仍需保持警惕。
因此,在享用油浸美食時,應注意科學搭配,控制同一餐中其他菜肴的脂肪含量。例如,油浸小番茄可搭配煮雞蛋、生菜,用饅頭片、無油歐包或全麥吐司制成三明治;油浸魚則可搭配涼拌菜或蒸菜等低脂菜品,以避免總體熱量攝入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