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體驗熱度很高的后想 iPhone 17 系列終于正式發售了,不知道有沒有差友們激情下單?說蘋 我們的手機已經收到了,而且我們還額外去咱們的果終香港地區買了兩臺 iPhone Air,準備給大家拆一拆 —— 所以正式的擊國完整評測還得過兩天,但相信能給大家看爽。產機 今天我們也會帶一點兒新 iPhone 的體驗體驗感受,不過我們主要想跟大家聊另外一件事兒: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后想iPhone 17 標準版一反以往的說蘋 “誰買標準版啊”,成了今年呼聲最高的果終購買選項。 在經過高刷和一系列升級之后,擊國預約量在單個電商平臺就超過了 200 萬。產機。體驗。后想 如果托尼沒記錯的說蘋話,去年標準版 iPhone 16 在相同平臺的預約量也就三四十萬左右,翻了將近十倍。。。 iPhone 17 Pro 憑借著 VC 散熱、更大的電池以及新的外觀,也是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無論如何,iPhone 17 這一代讓 iPhone 銷量 “起死回生 ” ,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就這么說吧,我司好幾個主力機是安卓的同事,都怒沖了一臺 iPhone 17 作為第二臺手機,成為了雙持黨。 因為你有高刷我就買,沒有就不買,就這么簡單。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各家國產品牌對標、致敬、強行兼容蘋果的各種騷操作不斷,蘋果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也是跌到了第三,要說果果沒壓力,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而 iPhone 17 系列,就是如今蘋果面對壓力的回應。 所以今天托尼干脆就蹭著 iPhone 17 發售的熱度,來和大家聊聊 “果果的壓力” 。 首先,大伙可能已經知道的是 iPhone 17 的起售價格依舊和去年的 iPhone 16 一樣,是 5999 元。 雖然價格沒變,但是存儲容量直接翻倍成 256GB ,高刷和新的前后相機也安排上了,芯片直接用最新的 A19,GPS 變成了雙頻的,妥妥的加量不加價。 尤其高刷屏和雙頻 GPS ,這倆以前都是 Pro 系列的限定配置,今年居然都下放到價格不變的標準版上了,其中高刷甚至還是繼承著 “ProMotion” 的名號下放給的標準版。。。 這個跨度對于蘋果來說到底有多 “違背祖訓” ,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琢磨。 外加上國補的存在,5999 的首發價進一步變成了 5499 元 —— 新手機沒發售上來就立減 500 塊,這誰把持得住啊。。。 要是再來個并夕夕百億補貼,全新 iPhone 17 給你干到不到 5000 塊,完全是有可能的事。 而國產品牌的中杯旗艦機這兩年也漲價到了 4000 元以上,所以即使國產品牌們也吃上國補,大伙和 iPhone 17 的差價也沒有以前那么大了。 你要說去年 iPhone 16 經銷商大降價是因為確實沒啥吸引力,而今年 17 這配置加上國補,吸引力比去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而至于為啥果果又是國補又是狂塞配置的背后原因,我們也可以簡單跟大家推理一下 —— 一方面確實是時候到了,iPhone Air 為了延長續航,必須要上功耗更低的 ProMotion 屏幕,這時候單獨再給 iPhone 17 下一波 60 Hz 刷新率的屏幕訂單反而不劃算了。 而另一方面也相當簡單,那就是國產品牌在中國大陸這個蘋果自古以來的 “第二市場” 發揮的越來越好之后,那么蘋果的壓力就不是有一點大了,而是相當的大,壓力山大。。。 放眼全球,其實果果依舊是那個全球手機巨頭,常年和三星位居全球一二,看上去過得相當滋潤。 比如 IDC 數據就表示 2024 年第四季度,哪怕同比增長是負的,但蘋果的智能手機銷量依然大幅度反超三星,干到了全球第一。 但是在國內,蘋果的銷售情況就沒有全球數據看上去那么輕松了。。。 根據 IDC 數據顯示,2024 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一雖然仍然是蘋果,但同比卻在下降,而且 vivo 、華為和小米緊緊咬在蘋果身后,沒有拉開太大差距。 如果放眼整個 2024 年,果果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更是已經跌到了第三,比 2023 年跌了 5.4% ,被藍廠和華子狠狠反超。 2025 年第一季度更是天崩開局,直接掉到第五名了。。。 托尼認識的很多 iPhone 用戶,也是在最近一兩年換成了國產品牌旗艦手機,或者選擇了蘋果安卓雙持。 再結合 iPhone 16 系列只發售一個月就光速滑鏟降價的策略,把這幾條綜合起來看,其實 iPhone 16 系列銷量不太好,已經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了。 而且去年可以說是國產手機抱團圍攻蘋果的一場大戰,前有華為繼續乘勝追擊,推出 Mate X5 和 Mate 70 系列手機,后有耀米 OV 瘋狂內卷,OV 更是直接把 “OPhone” “VPhone” 寫在了臉上。。。 再加上國產廠商們的積極宣傳,許多 iPhone 用戶看到做工不錯、配置更高,但價格卻更親民的藍綠大廠,拿著國補優惠就激情下單了。。 當然,網上有很多人都把 OV 這種高仿 iPhone 的做法狠狠批判了一番,覺得國產品牌沒有自己的設計風格。 但問題是,做成 OPhone 了之后,大伙的銷量確實變高了啊,就問你有沒有用吧。。。 而且國產廠商為了和蘋果用戶套近乎,把 “強兼蘋果” 這一套玩的爐火純青,咱就拿 vivo 舉例子,無論是 Mac 、iPad 還是 iPhone ,都可以通過 vivo 辦公套件或者 vivo 互傳來實現互通互聯。 先不說這么做的輿論和后果如何,而且本質上你還是需要一個 iPhone 作為載體,但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確實能夠打動一部分眼饞安卓旗艦,但又沉浸在蘋果生態的用戶。 畢竟想要拉攏新用戶,進一步增加市場份額,死磕蘋果用戶群體確實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當然這么做的效果也是有的,前面也提到了國產品牌們的銷量前陣子都不錯,這也給國內 iPhone 的銷量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只能不斷降價被動迎戰。 而一旦只有通過不斷降價才能刺激銷量,尤其是對于蘋果這樣的頂級巨頭來說,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所以今年的 iPhone 17 系列,蘋果也知道得踩爆牙膏管了,要不然去年發生的劇情只會愈演愈烈。。。 一定程度上,你甚至可以認為是中國市場的內卷,讓全球用戶用上了更好的 iPhone 。。。 大洋彼岸的美利堅機圈雖然依舊水深火熱,但是好歹能用上高貴的高刷屏和雙頻 GPS 了。 現在 iPhone 17 有了高刷屏,更好的后置和前置相機,更快的充電速度;而 iPhone 17 Pro 系列有了更強的長焦鏡頭,更大的電池和 VC 均熱板,以及更好的散熱。 這些新賣點,其實很多東西就是國產品牌最近幾年一直在普及的配置,有的甚至都已經卷到兩千塊價位的手機上了。。。 這說明用戶和市場的耐心是有限的,始終覺得 iPhone 不需要高刷也不需要快充的用戶,無法阻止 iPhone 的進化。 同時,這也意味著蘋果開始重新思考美學和實用工業設計的權重了。 通過我們從供應鏈獲得的爆料獲悉,今年 iPhone 17 Pro 為了改善散熱表現、提升性能,內部設計確實和國產旗艦們的內部結構有了更多的相似之處。 堆料的效果立竿見影,從這幾天各大媒體的評測也能看出來,iPhone 17 Pro 系列的續航和散熱表現都相當不錯,甚至已經可以和在售的安卓旗艦打得有來有回。 來源:嗶哩嗶哩 - @極客灣 工業設計、堆料和實用主義,這些能夠讓 iPhone 日常使用體驗更好的東西,不出意外的話,以后會在 iPhone 占據的比重越來越高,甚至超過設計美學。 也正因如此,結合果果優秀的做工和軟硬件配合,托尼相信 iPhone 17 系列就是那款體驗會很棒的手機,也是普通用戶眼里 “省心好用” 的好手機。 為啥?因為我也買了。 就托尼這兩天的上手體驗而言,iPhone 17 不僅更加輕便,而且核心配置完全不落下風;而 iPhone 17 Pro 不僅有一顆更加好用的 4 倍長焦鏡頭,相機界面還可以快速切換照片格式,這些在 iPhone 17 上面都是沒有的。 也就是說,今年 iPhone 17 的思路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給普通用戶一個相當全能的選擇,以前你可能要加錢硬上 Pro ,但是今年標準版除了相機規格差點意思之外,其余該有的都有了,那大伙肯定哐哐掏錢。 與此同時,以前擠牙膏那一套也不能用了,Pro 該堆的料一個都不能少,國產品牌這些年卷的配置,必須安排起來。 到這里,蘋果和國產品牌這兩年的競爭故事也就差不多理清了 —— 由于 iPhone 16 系列擠牙膏,而國產品牌憑借豐富的配置開始搶占果果的市場份額,銷量不盡如人意的果果最終在今年 “打不過就加入” ,又憑借堆料一轉攻勢。 哪怕機身材質和外觀會受到很大爭議,蘋果也不得不這么做了,iPhone 的工業和美學天平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曾經,蘋果優秀的軟硬件協同讓國產品牌瘋狂內卷追趕腳步,而如今蘋果又反過來通過堆料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但無論如何,這種良性的品牌競爭,最終一定會讓消費者受益。 而且國內市場的競爭還遠遠沒有結束,接下來趕到戰場的是小米 17 系列、OPPO Find X9 系列和 vivo X300 系列等一眾重量級選手,畢竟國產標準版旗艦的配置,可是一點都不低。 年底和明年上半年手機銷量如何,將會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