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論壇舉辦首場專業沙龍 聚焦AI重塑內容生產
9月13日,北京由北京市委網信辦承辦的文化北京文化論壇首場專業沙龍——“文化智造:AI重塑數字內容生產”主題沙龍在海淀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成功舉辦。現場,論壇眾多AI領域權威專家、舉辦聚焦快手等科技企業代表,首場沙龍生產以及優質內容創作者們匯聚一堂,專業重塑圍繞“AI驅動的內容內容生產變革”和“人工智能與創意轉化”兩大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探討AI在數字內容生產中的北京創新模式、變革路徑。文化
據介紹,論壇2025北京文化論壇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舉辦聚焦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為年度主題,首場沙龍生產邀請了國內外嘉賓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專業重塑圍繞科技激發文化原創力、內容視聽產業融合破圈等議題開展深入交流,北京其中包括主論壇、6場平行論壇、20余場專業沙龍以及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常態化活動。
近年來,隨著全球AI技術革命進入深水區,北京市海淀區始終走在人工智能前沿,已成功推動備案大模型總量突破105款,成為全國首個且唯一達到“百模規模”的地市級區域,筑牢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基礎。
其中,以可靈AI為代表的視頻生成大模型,為數字時代的內容生產變革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這一背景下,2025北京文化論壇AI專業沙龍的舉辦,不僅是對當前文化與技術融合進程的集中研討,更是探索未來內容生產新范式的重要契機。
沙龍上半場圍繞“AI驅動的內容生產變革”展開,北京連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科技博主高慶一擔任主持人。可靈 AI 超級創作者郭致聰以《不被牽著走,藝術創作的控 AI 術》為主題,分享了如何駕馭 AI 工具的同時,守住藝術創作的人類核心。他通過“AI畫龍”的對比案例,清晰展現了控AI能力對創作效果的影響,既闡述了AI如何重塑內容生產流程、放大創意,更強調了人類在情感注入、審美把控上的不可替代性,讓人們看到 “人機協同” 下藝術創作的新可能。
中國傳媒大學郭艷民教授深耕視聽產業研究多年,他從 “術” 的層面分析了 AI 給視聽產業帶來的效率革命與崗位重構,更從 “道” 的層面明確AI時代新聞傳播需守 “真實”,藝術創作需重 “原創”、商業娛樂需防 “同質化” 的核心準則,為行業發展劃出了清晰坐標。
智譜 AI 總裁王紹蘭則以 “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為核心,結合實踐案例解讀大模型如何重構內容生產邏輯,讓觀眾們直觀感受到 “機器模擬人類思考” 為產業帶來的效率與創新突破。
北京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覃京燕,從數實融合、可持續發展視角,探討了 AI 如何助力文化新質生產力培育,為 AI 賦能文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清晰思路。
沙龍下半場以“人工智能與創意轉化”為主題展開圓桌對話,由量子位聯合創始人、總編輯李根擔任主持人。快手科技副總裁、快手研究院院長蔡雄山表示,AI重塑內容創作生態表現在一方面大幅降低創作門檻,拓寬內容創意邊界;另一方面顯著提升了制作效率。據了解,自2024年6月發布以來,可靈AI已累計完成超30次迭代,全球用戶規模突破4500萬,累計生成超過2億個視頻和4億張圖片。
“目前可靈已實現與影視制作、廣告創意、電商營銷、文旅體驗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更大機遇則是為千行百業賦能。”蔡雄山進一步表示,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今年在全球設立了首個海外成果轉化中心,這個中心就設在巴西快手,未來以可靈為代表的AI技術在一帶一路國家會有更多使用。
自由量級(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TO兼執行CEO姜濤分享了音樂大模型正在實現創意平權,讓越來越多人可以隨時隨地創作音樂作品,以及如何持續擁抱這種新變化。
當紅齊天集團聯合創始人馬子涵表示,AI讓內容有了更好的交互性與個性化,對于科技文旅等領域有了更強助力;璞躍中國(Plug and Play)管理合伙人、常務副總裁趙晨分享了AI領域投資的最新變化,新的技術浪潮激發了更多AI領域的早期創業團隊,尤其是華人團隊在海內外快速涌現。
沙龍下半場,圓桌嘉賓們就文化與科技融合達成了三個共識:第一,AI不是替代者,核心還是人類自身的創造力;第二,文化創造領域,未來的機遇大于挑戰;第三,面向未來,人機協同時代,最好的答案就是做好自己,保持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omnznsy.cn/html/0e5599944.html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