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旅行車在國內穩了。愣把擱以前,小眾享界脖子哥就算是賣成吹牛都不敢這么吹。
可就在兩天前,爆款波也享界的太穩新車 S9T 做到了。
30.98 萬起售,愣把提供了增程和純電兩個版本。小眾享界在人們的賣成一聲聲驚嘆和余承東的一次次爆梗中,定位在鴻蒙智行旗艦 9 系的爆款波也享界 S9T , 只用了 72 小時就獲得了 10000 個訂單。太穩
要知道,愣把中大型豪華轎車的小眾享界臺柱子:奔馳 E 級和寶馬 5 系的月銷也就只有 8 千臺左右。
它三天賣出了超過人一個月的賣成訂單,誰跟我說國內市場對旅行車不感冒?爆款波也回答我!
擱以前,太穩除去資深的瓦罐粉,大伙對旅行車的評價就是經典的 " 你買我推薦,我買我不買 " 。所謂的旅行和瓦罐車,也大都銷量平平,搞得旅行車比 MPV 還小眾。
結果呢,隔壁享界 S9T 一上市,人們發現冷門的其實壓根不是旅行車本身,而是沒有對味的產品。
所以享界 S9T 到底做對了什么,才能讓這么多用戶激情下單呢?
單看產品本身,享界 S9T 做得最好的地方,我覺得是它撕掉了傳統旅行車們一直以來華而不實的標簽。
要知道,油車時代的瓦罐思路放在國內,就跟能打電話的平板電腦似的,看似兼具了手機和平板的功能,但定位很尷尬。
它們理應作為轎車和 SUV 的合體,擁有靈活的操控和過人儲物能力。但事實上,國內市場旅行車卻變成了轎車和 SUV 缺點的集合。不僅因為離地間隙不夠無法適應國內復雜的路況,同時因為車身更大更重,也沒有比 SUV 靈活多少。
那為啥又有很多自稱 “ 瓦罐粉 ” 的車迷還是對旅行車情有獨鐘呢?
因為它們真的很好看啊!
拋開各種利弊不談,真的有人可以拒絕旅行車這樣又優雅又有力量的設計嗎?
所以在我看來,國內市場的旅行車們本質上和海報里的超級跑車其實沒有太大區別。
好看,但不實用,也只有最忠實的擁躉才會擁有。
這也是享界 S9T 這回打破的最大的刻板印象,旅行車不能只是好看。
為了補全傳統旅行車在各個方面的短板,它愣是往車里塞了成堆的黑科技。按理來說非常重要的比例和設計,在它的身上,卻只是最后的錦上添花。
而這種 “ 本末倒置 ” 的思路,卻正是享界 S9T 最有特點、也最不可替代的部分。
傳統旅行車通過性不強?S9T 就直接掏出尊界大哥同源六合一全域融合架構的華為途靈平臺,直接擁有了 50mm 的車身升降行程,通過性堪比 SUV。
但不要覺得途靈平臺就是升高個底盤這么簡單,通過高精度的路況分析和快速懸架調節,它還能提供遠超大部分轎車的舒適性。
這種舒適性和通過性既要又要的思路,是此前的旅行車上完全沒有的。
要知道,絕大部分汽車的舒適性,其實都是靠懸掛系統吸收路面震動來實現的,是個被動工作的過程。
而享界 S9T 通過協同車上的六個大域,讓不同硬件之間做到了信息和功能的互通。就和打通了任督二脈似的,可以主動地去適應路況。
反映在底盤上,就是通過招牌的智能車身協同控制功能,享界 S9T 在行駛的時候,可以先通過感知系統提前知道前方路面的坑洼和起伏,再快速調整好適合的懸架阻尼和剛度,保證車身在開過路面的時候不晃動。
這就跟用上了主動降噪的耳機體驗可以吊打傳統耳塞耳機似的,在對路況有了提前思考的能力以后,享界 S9T 的舒適性對傳統旅行車基本就是降維打擊。
試想一下,同樣是在戈壁灘穿越,朋友們的車都因為坑洼的路面開的七扭八歪,而你的享界 S9T 卻像在坐魔毯一樣懸浮在路面上,畫面也是非常科幻了。
什么?你說傳統旅行車又重又大不好駕駛?長途開著還累?
em...享界 S9T 用上了最新的華為乾崑智駕 ADS 4 輔助駕駛系統。第一梯隊的輔助駕駛能力我就不多說了,現在還支持全國 50 萬個停車場之間一鍵直達,省心又省力。
畢竟旅行車就是用來遠途旅行的,上千公里的路程,有輔助駕駛幫忙再好不過。
并且原先開車得瞻前顧后,生怕蹭著磕著。現在在全維防碰撞 4.0 的幫助下,享界 S9T 即使是遇到盲區障礙物、倒車有落差、道路太狹窄的情況,也能被及時的提醒和干預,大大降低了碰撞風險。
也因此,傳統旅行車尺寸大不好開的短板就也被享界 S9T 解決了。
這時候再回過頭看大家最關心的配置水平,就能發現它的不可替代性在哪了。
因為舒適的旅行車有,通過性好的旅行車有,性價比高的有,配置豪華的當然也有。
可把這些全都集合在一臺車上的,享界S9T 獨此一家。
在全新華為途靈平臺之外,帶著鴻蒙智行旗艦 9 系的頭銜,享界 S9T 不僅提供了 SUV 級的空間,還有電動車門、Nappa 真皮、副駕零重力座椅、25 揚聲器音系統等 6 個鴻蒙 9 系的旗艦配置,外加 6 個享界 S9T 獨有的、和尊界同源的豪華配置。
也就是說,在 30 萬級這個只能夠到傳統豪華品牌入門中型車的價位,享界 S9T 卻可以讓人們在 Nappa 真皮的包圍下,在寬敞的車內半躺著享受 7.1.4 環繞聲、觀看 32 寸高清巨幕投影,感受 ALPS 健康座艙帶來的純凈空氣。
放眼整個市場,這個價位,應該沒有第二臺車有這能力了。
所以一句話總結這臺車,那就是它有著旅行車的形態,卻擺脫了傳統旅行車華而不實的刻板印象。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由享界 S9T 率先定義的、獨立于轎車和 SUV 之外,又一個符合國人口味的全新品類。
當然,相比于產品本身,鴻蒙智行在品牌層面對享界 S9T 的支持和重視,我覺得才是人們真正選擇這臺車的底氣來源。
說白了,車穩品牌更穩。
畢竟現在的消費者早就不是只會盯著配置看了,車企的家底有多厚、造車的態度如何、甚至有沒有倒閉的風險,都會在下單掏錢的時候仔細考慮。
為了打消人們對于這樣一個新產品的顧慮,鴻蒙智行從產品官宣一開始,就已經給到了享界 S9T 足夠的資源。
亮相階段,余承東跑去了內蒙古,自己出演了享界 S9T 的宣傳片。上市階段,享界 S9T 成了尊界 S800 之外唯一享受獨立發布會的車型,發布會上余承東更是一直在強調 S9T 是自己一定要做的產品。
而就在享界 S9T 公布上市價格的前一天,華為和北汽一起宣布,把雙方的合作全面升級成 “ 車企 + 華為科技全生態 ” 的戰略共同體。
會基于享界品牌打造專屬的團隊、研發資源、制造與供應鏈體系、雙質檢體系和渠道網絡這五大體系。
大伙應該也都看出來了,這其實就是把造車賣車從立項、研發、制造、質檢和售后的全流程都包括進去了,每個環節華為和北汽都會深度的協同,讓人們享受到北汽數十年的造車底蘊加上華為的尖端科技帶來的雙保險。
北汽這頭甚至還喊出了 “ All in 享界 ” 的口號,啟動了 200 億專項的資金保證享界研發。
而這,就是為了從根上打消人們選車買車的顧慮。
就比如說很多人擔心訂車以后拿不到車,本質上就是因為工廠的產能和收到的訂單匹配不上。
而當專屬的制造和供應鏈體系建立之后,工廠的產能將優先給享界 S9T 讓路,供應鏈也會優先保證生產享界 S9T 需要的各種零部件,屬于是一路開足了綠燈。
也是因此,享界 S9T 這回幾乎做到了上市即交付。
再比如人們會交車之后的品控不穩定,很多用戶甚至是剛提新車不久就發現了不少小問題,本質上是因為裝配和質檢的不細致。
而在擁有專屬的雙質檢體系后,每一臺享界 S9T 從生產到下線都有兩雙極其嚴苛的眼睛盯著,就跟一張考卷有兩個老師批改一樣。
能出品的,就只有高分卷了。
上頭的產品和品牌因素加起來,我覺得正是人們最在意的,一個車企對于產品和用戶的態度。
幾年的新能源淘汰賽打下來,過程里雖然每隔幾個月就能看到頂著各種第一的新車上市,但在產品迭代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售后還有可靠性的問題出現。
這說明市場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真正的需求、汽車工業原本應該恪守的標準,重要性卻在慢慢降低。
享界 S9T 的出現告訴人們:
原來不用夸張的設計就能做出差異化的產品,原來新品類的誕生其實并不需要犧牲用戶的用車體驗,原來傳統車企的造車底蘊和新勢力的創造思維,還是有符合人們需求和口味的融合方式的。
我覺得這算是給如今的行業趨勢提了個醒,也有著不小的標桿意義。
而我也有種強烈的預感,從享界 S9T 開始,旅行車在國內,可能再也不會是一個小眾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