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沙47年 竟然不是為了消滅沙漠

 人參與 | 時間:2025-10-10 06:16:42

隨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建成 3,中國治沙046 公里綠化帶,我國 “ 鎖邊固沙 ” 戰略可以說是年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這時候就有人要說啦,為消91免費網站哎呀沙漠也是滅沙漠對生態有用的呀!你們這樣破壞了沙漠,中國治沙那不是年竟破壞了自然環境嗎!

呃……這個吧……咱們也不賣關子,為消開篇明義吧。滅沙漠沙漠,中國治沙確實有用,年竟但對中國乃至全世界來說,為消咱們還遠遠沒有到 “ 可以嫌棄沙漠太少 ” 的滅沙漠時候。今天咱們來聊聊,中國治沙沙漠對自然環境,年竟到底有什么用處?為消

沙漠的用處 極端溫差調節全球氣候 

從全球生態系統來看,沙漠是地球非常重要的的自然調節器之一。沙漠晝夜溫差很大,白天吸熱、夜晚散熱,不斷地將熱量注入大氣層,推動了全球的空氣流動、氣壓分布、等氣候系統的運作。

這種特性,讓沙漠在全球熱量循環中起到了 “ 緩沖區 ” 的作用。像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它的上空常年存在熱低壓和副高壓;這些系統控制著西非季風,從而影響到歐洲和大西洋的風暴路徑。

 雨林的養分供給者 

與此同時,沙漠也維系著一些跨越了山川和海洋,甚至從一個大陸到另一個大陸的洲際營養循環。亞馬遜雨林占據了全球熱帶雨林總面積的一半,地球之肺這個名號名副其實。

然而亞馬遜雨林的土壤,其實極度貧瘠。這主要是91免費網站因為亞馬遜河。

作為世界第一大河,亞馬遜河的水流量相當于黃河的 88 倍,這固然帶來了充沛的水量,但也導致水土流失相當嚴重,而更關鍵的是,這些流失的水土中,約含有 22,000 噸磷元素。

磷,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對于雨林中數以萬計的植物而言至關重要。但伴隨著水土流失,大量的磷元素被帶入大海。

如果沒有額外的磷輸入,按照這樣的流失速度,亞馬遜雨林早就應該寸土不生了。不過巧妙的是,大自然似乎特地安排了一種平衡機制。

那就是撒哈拉沙漠。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氣候干燥,黃沙遍布。

這看似與郁郁蔥蔥的亞馬遜雨林毫無關聯。但撒哈拉沙漠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沙塵,而沙塵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像鐵、磷等,這些都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

在東北信風的作用下,每一年,巨量的沙塵會跨越浩瀚的大西洋,行程數千公里,最終降落到亞馬遜雨林。

根據 NASA 的數據,每年撒哈拉被風吹起的沙塵可以達到 1.82 億噸,相當于是 70 萬輛百噸王的運載量。而這 1.82 億噸沙塵中,最終到達亞馬遜的約有 2,770 萬噸,并且其中也含有將近 22,000 噸的磷元素,恰恰好好,能補足亞馬遜的水土流失。

從這點上來說,撒哈拉沙漠就像是亞馬遜雨林的供血心臟,彼此共同完成了一個跨越大陸的宏偉自然循環。

而那些路上被灑入海洋的沙塵,同樣攜帶著豐富的鐵、磷等元素,供養了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可以說,沙漠的存在,確實是整個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極端生態系統的家園 

在生物多樣性上,沙漠也有著獨特的生命力。嚴酷的環境鍛煉出了植物的抗旱貯水與固土能力,而動物想要在這里生存,也必須擁有儲水、耐受鹽堿、避熱方面的能力。

像是咱們熟知的仙人掌、胡楊、駱駝,就是其中的代表,沙漠當中,也擁有著一個完整而獨特的生態結構。

 健康沙漠和非健康沙漠 

但是。全球沙漠中,僅有 10% 屬于 “ 健康 ” 沙漠 —— 這些沙漠是在長期地質演化和氣候變遷中自然形成的,其生態系統已經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

像撒哈拉沙漠的核心區域、我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等,它們是地球陸地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維系著特定的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調節功能。

而其余 90% 的沙漠,基本是人為破壞導致的退化土地。像是我國庫布其沙漠,在治理前每年向黃河輸沙 1.6 億噸,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這些泥沙不僅加劇了黃河下游的淤積,抬高河床,增加了洪澇風險,還使得當地的土地肥力持續下降,農作物減產,陷入一個 “ 沙進人退 ” 的困境。

沙漠不斷擴張,蠶食正常的環境,這就是沙漠化。

中國治沙 消滅沙漠化≠消滅沙漠 

所以一直以來,我們在做的,并不是簡單的 “ 消滅沙漠 ”,而是在消滅 “ 沙漠化 ”。

“ 沙漠化 ” 是人類活動打破生態平衡后,草原、林地等土地逐漸退化為沙地的過程,本質是 “人為導致的生態創傷 ”。因此,治沙的核心不是與自然對抗,而是修復被破壞的生態,阻止沙漠邊界無序擴張。

 獨特的治沙技術 中國面臨的沙漠化問題

1977 年,在聯合國防治沙漠化會議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北京,被列為 “ 沙漠邊緣城市 ”。當時,毛烏素沙漠,距離北京 800 公里,庫布其沙漠,距離北京 700 公里,渾善達克沙地,距離北京 200 公里。

而全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 12%,三分之一的國土面臨著干旱化和沙化威脅,沙塵暴更是隔三差五常有的事情。

治沙工程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于是在 1978 年,三北防護林工程正式啟動。這是是我國針對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生態脆弱問題而開展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

東西跨度 4,480 公里,南北跨度最高 1,460 公里,覆蓋 13 個省,總面積 406.9 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面積的 42.4%。

計劃持續時間,是 1978 年到 2050 年,相當于是三四代人的接力長跑。這個奇觀級別的超級計劃,就是為了遏制沙化擴張,改善氣候和水土。

像是最近已經完成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鎖邊工程,就是三北工程的標志性重點戰役之一。

塔克拉瑪干是世界第二大的流動沙漠,風一吹,整座沙丘都被帶著跑,像是海浪一樣在移動。

如果按照傳統思路,要阻擋風沙就得種樹,但因為移動的沙丘和極度貧瘠的水資源,又沒辦法種樹……相當于死循環了!

這時候,對抗流沙的神器,草方格,就上線了。這看著有點奇怪,整片整片的沙丘都會在風中移動,往沙地上插點兒草有什么用呢?

誒,你還別說,真有用!

治沙工作者,會選用蘆葦、麥草或其他當地適宜草材,扎入沙面?15–20cm 深,形成密集的 “ 草方格 ” 格網結構。

原本,風從地面上直接吹過,卷起沙塵。但有了草方格之后,這些格子就像是一堵堵城墻,可以有效減緩風速,地表的風力被草方格阻擋,在方格內部形成了回流。

這樣一來,沙子就跑不出去,并且時間一長,草方格內的沙會自然形成一個碗狀凹陷,也就是周圍高,中間低,這就有助于沙粒沉積,還能滯留降雨、減緩蒸發,而時間一長,腐爛的草材自然分解,又能增添養分、提升土壤含水率。

每個草方格的大小也有講究,格子太大,中央的凹陷部分會被風挖空成深坑,不利于植物扎根;格子太小又無法形成這種沉沙結構,看上去密密麻麻,其實反而更容易易被風吹毀,所以通常是 1m*1m 的大小。

同時,就能在方格中播種沙拐棗、花棒或其他耐旱植物,植物根系可以進一步固定沙丘。就是通過這種小小的草方格,我國年凈固沙量,可以達到 1,980 平方公里,假設在上面一家一戶蓋個 100 平米的小平房,可以蓋 1,980 萬個!

當然,也不是說植樹造林的方法就沒有用。比如在遼寧章古臺、吉林通榆等地,年降水量甚至可以達到 500 多毫米,屬于是半干旱半濕潤過渡帶,遠高于我們常規認知中的干旱大沙漠。

但是,由于過去數千年的人類活動,這里原有草地和林地嚴重退化,土地失去防護層后,就容易遭雨水沖刷,同時裸露的地表又被強風侵蝕,就變成了沙漠,降水量雖然不小,但是土壤沒有儲水能力,每次下雨,反而造成了更多的水土流失。

所以在這種地方,治沙者就選擇了以樟子松 + 楊樹的混交林作為治理核心,因為樟子松的根系很深,能穿透沙層吸收地下水,可以起到固沙和改善土質的作用,而楊樹生長又很快,能迅速形成樹冠層,組成防風的屏障。

三北防護林涵蓋的區域實在太大、太多,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土質,每一個地區的治沙方法,都會有所差異,不能一概論之,因地制宜才是最關鍵的。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像是遙感技術、精準灌溉、森林生態系統檢測等技術也不斷被運用進來。

到了今天,治沙這件事,已經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

比如庫布齊沙漠的 “ 板下種甘草 ” 模式,排列密集的光伏板不僅能高效吸收太陽能發電,還形成條帶式遮陰。

于是技術人員就利用這一微環境,在光伏板下種植甘草一類的植物 —— 這種植物根系發達,能牢牢鎖住沙土,同時又具有經濟價值。由于綠植起到了一定的降溫效果,讓高溫時光伏板的板體溫度降低,發電效率更穩定,而甘草的種植又提升了固沙效率,真正起到了 1+1>2 的效果。

除此之外,大家可能還聽說過,沙漠里養海鮮的事兒。聽上去是有些天方夜譚,但還真行。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鹽堿湖水,其他的動植物養不活,但經過一些處理后就可以模擬海水環境,接著就可以用來養各種海產品,魚糞通過微生物轉化為氨基酸、鈣鎂鉀等養分,被藻類吸收后又成為貝類的食物,而貝類又能凈化水質,就形成了一個生態循環。

再配合上沙漠里的長日照和晝夜溫差大等自然條件,珍珠珠光亮度更優,品質甚至媲美許多傳統珍珠產區。

還有新疆,用天山山區融雪和泉水來養殖三文魚,24 年的年產量已經達到了兩三百噸。雖然咱們提到的這幾個養殖項目,并非出自三北防護林工程,但彼此之間卻形成了一個互補。

過去在咱們的認知當中,治沙是一個只有投入的事情,而要說產出,可能只能從大的生態,或者長久的發展,這種宏觀敘事上才能看到成效。

但現在你看,用上了這些新方法之后,治沙本身,就已經有了可以看見的豐厚回報。這也意味著,治沙不再是一種 “ 運動式 ” 的治理,而成了真正可持續的發展。

 治理沙漠的成果 

根據聯合國數據,過去十年間,全球新增綠化面積中,四分之一都來自中國,而這其中,沙漠治理的貢獻占比超過 30%。

而歷經 47 年,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也已經從 5.05% 提升至 13.57%,累計造林保存面積達 3,014 萬公頃,相當于 4.5 個臺灣島的面積。

不僅如此,它還帶動了經濟發展,像是在新疆,防護林周邊的紅棗、核桃種植面積達 600 萬畝,年產值超 200 億元;而在寧夏,枸杞、蘋果等經濟林也帶動 30 萬農戶增收,人均年增收超 5,000 元,在修復生態的同時,為當地創造出超過百萬個工作崗位。

總得來說

沙漠固然有它的生態價值,但當沙漠不斷擴散的時候,主動干預才是對生態負責任的態度。

在向黃沙要綠洲的征途上,我們收獲的遠不止是植被的復蘇。 從微小的生物固沙,到宏大的生態屏障建設;從精打細算的水資源管理,到因地制宜的光伏產業 —— 它真切地告訴我們: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其實可以并行不悖。

所以,為什么我們要執著地治理沙漠?不是因為它容易,而是因為它必要。而這,或許就是對 “ 沙漠有什么用 ”,最好的回答。

頂: 42踩: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