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大規模召回是什么信號
9月19日一大早,小米信號國家市場監督總局缺陷產品召回技術中心(下文簡稱:召回中心)公布了一則新聞——小米宣布召回11.69萬輛SU7標準版。大規
注:投訴索賠情況4次、模召事故及人員傷亡情況無,小米信號影響范圍非常有限
“召回”聽起來很嚴重,大規但落到細節中很容易就能發現幾點不尋常之處:
第一,模召召回對象為全部SU7標準版。小米信號
召回量為11.69萬輛(占累積銷量的大規34.4%,符合標準版車型比例),模召就是小米信號發售至今生產的所有SU7標準版車型;
第二,召回的大規原因不像明確缺陷。
文件中的模召原因為“部分車輛在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開啟的某些情況下,對極端特殊場景的小米信號識別、預警或處置可能不足,大規若駕駛員不及時干預可能會增加碰撞風險,模召存在安全隱患”。
第三,召回的最終處理方式。
不用去4S店,也不用動硬件,用戶只需要在停車狀態下,進行車機的OTA升級,只要系統升級到Xiaomi HyperOS 1.10.0,即可完成本次OTA召回升級。
結合小米汽車微博今天發布的第191集“答網友問”中,回應了兩個問題:“為什么要進行小米SU7標準版的OTA召回,軟件升級了什么?”和“本次小米汽車OTA秋季大版本 Xiaomi HyperOS 1.10.0主要新增/升級了哪些功能?”。
其實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這壓根不是過去燃油車時代的“召回”,而是小米的秋季大版本OTA,只不過被監管要求以召回方式進行。
這番“危言聳聽”的操作背后,究竟是怎樣的行業趨勢?又會給消費者帶來怎樣的影響?本期《智駕雷達》VOL.6,我們就簡單來解析一番。
新趨勢:OTA升級為“召回OTA”?
為何此次系統OTA會升級為“召回OTA”?虎嗅汽車詢問了多位相關人士,大多數人認為還是小米年初發生智駕事故的影響
虎嗅汽車當時也專門撰文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那次事故的責任大概率已經無法最終判斷。但出于“避免類似事故的發生”和“讓智駕技術發展更可控”的需求,監管側近半年以來一直在不斷加碼,其中就包括“嚴管OTA”。
今年8月中旬,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就專門起草了《市場監管總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品召回 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與規范宣傳的通知》的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截止日期是幾天前的9月15號。
這份通知中明確提到了“嚴格執行OTA升級活動分類管理要求,未經備案不得開展OTA升級活動,不得將未經充分測試驗證的軟件版本推送給用戶,不得通過OTA方式隱瞞缺陷”。
小米此次的“召回OTA”很可能就是新通知下的一次“打樣”,但未來是否所有車企需要按照這種模式申報、備案、執行OTA操作,尚不可知。
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真的接下來將所有OTA都以“召回”這種方式公告出來,必然會讓公眾對其智駕技術產生負面印象,從而逼迫企業降低OTA頻次,更謹慎地對待自家智駕及座艙技術發展。
更多的智駕標準已在來的路上
如果說“限制OTA”是“治標”,那么直接對智駕能力認定、試驗和使用,顯然才是“治本”。從目前的種種信息來看,“治本”的操作也已經在路上。
例如本月初,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組合駕駛輔助及有條件自動駕駛事故界定及數據協作技術規范》團體標準,就首次系統性地提出了智能網聯汽車事故的認定流程。
例如在事故責任的判定上,如果車輛發生首次碰撞前N秒內(3秒及以上),存在組合駕駛(可以理解為高速NOA及以下)輔助系統執行車輛運動控制的操作,且不屬于特定例外場景,那就可判定該次事故為車輛責任;車輛發生首次碰撞前M秒內(5秒及以上),若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可以理解為城市NOA)執行車輛運動控制操作,且排除例外場景,即可判定。
數據方面,不僅要求支持數據指紋技術(用哈希算法為數據打標),還要求使用區塊鏈分布式存儲。在數據調取上,車端需支持物理接口調取數據,同時云端需滿足數據常規使用中的持續存儲能力,以及事故狀態下的應急上傳能力。
相比事故的判定,當前已經進入了征求意見階段的“L2級輔助駕駛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將更加值得期待。這份強標中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定義要求部分:分別針對“領航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可以理解為城區NOA)和“基礎單車道/多車道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可以理解為高速NOA及以下)給出了全方位的具體要求,車企無法再隨便自我定義;
試驗方法部分:涵蓋智駕系統“場地+道路”測試的所有需求,包括道路的路況要求、彎道半徑,實際路口情況,智駕能力將能在同一系統下規范對比;單款車的試驗時長更是被限制為72小時起步(不一定連續、累計)。
配套要求部分:車企要持續性地告知用戶,包括確認駕駛員身份和周期性教育告知;要求對于用戶不安全操作,要給出智駕系統使用限制的懲罰;車輛要滿足數據記錄的要求。
標準中有相當多提升智駕要求的細節。例如過去的其他標準沒有限制車輛關閉“手握方向盤”的提醒,此次的強標專門強調了這一點;還有道路試驗中,專門增加了施工區、紙箱、踏板式兩輪摩托車、側翻車等試驗場景,并要求系統在車輛制造商聲明的最高可設置車速下進行試驗,以最高難度檢驗系統的安全能力。
根據行業相關人士的預測,這個強制標準按照目前的時間節點來看,最快2026年1月就有望得到執行。
寫在最后
隨著強制性國家標準和團體標準的陸續出臺,中國的智能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從“野蠻生長”向“規范化發展”的轉變。這要求車企不能再僅僅依靠硬件堆砌和夸大宣傳,而必須在技術安全、用戶教育和數據記錄等方面進行更多投入。
可以預見,未來車企的OTA更新將不再是悄無聲息的后臺推送,而是可能伴隨著更多公開的召回公告和升級說明。這將促使車企更加謹慎地開發和部署智駕技術。
小米此番大規模的召回,只會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