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花少7》的網友們:誰“發(fā)明”的張晚意 太好學了

最近,發(fā)明《花兒與少年 7》中的看完一個片段在社交媒體上引發(fā)了熱烈討論:
因為餐廳上菜太慢,那英提議:“為了好好吃一頓飯,花少要不把神廟行程取消了。網的張”作為導游的友們張晚意聽到后,表情瞬間“瞳孔地震”,晚意顯然是太好內心受到了一定的沖擊。
然而,發(fā)明張晚意接下來的看完反應卻出人意料。他沒有反駁“怎么可能”,花少也沒有擺出導游的網的張權威說“不行,必須按計劃走”,友們更沒有用“來了埃及不去神廟會后悔的晚意”這類話施壓。
相反,太好他平和地回應道:“我是發(fā)明想著一會兒回來再吃。”隨即又用近乎分享和種草的口吻補充:“穆穆絕對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導游。”
截圖自《花兒與少年 7》綜藝節(jié)目
就是這么簡單的兩句話,沒有否定,沒有說教,沒有強調規(guī)則,也沒有展現(xiàn)任何說服的話術痕跡。那英立刻拎包起身,主動加入去神廟的隊伍。大家看完在評論區(qū)也紛紛表示“想和他這樣的人做朋友”“情商很高,要逐字學習”等等。其實,就是這個看似平常的互動,卻精準地詮釋了“非暴力溝通”的力量。
非暴力溝通是什么意思?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的“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理論指出,語言中的“暴力”并不總是直截了當?shù)刂肛熍c攻擊,也常常隱藏在日常對話中那些看似無害卻暗含否定、要求、控制甚至強迫意味的表達里。這些隱性“語言暴力”往往會迅速點燃對抗情緒,導致溝通失效。
大家不妨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你帶著家人旅行,趕了一天路,終于到達目的地。大家決定趁還有點時間去餐館歇歇腳,犒勞奔波了一天的身體,同時補充點能量,為接下來的景區(qū)游覽做好準備。期待已久的神廟就在隔壁,但餐館菜肴遲遲不上,眼看著就要錯過最后的進場時間。這時,家人提議:“要不不去神廟了,咱們就踏踏實實吃飯吧。”此時的你會怎么回應?你可能會下意識脫口而出:
· “開什么玩笑?好不容易來一趟,怎么能不去?”
· “飯什么時候都能吃,也不差這么一會兒吧。”
· “都到門口了!咱們就是為了這個才來的,錯過了多可惜!”
· “要不咱們分頭行動?你們留著吃飯,我去看看神廟,等我出來再一起回酒店。”
這些回應是不是很熟悉?雖然表面上沒有指責或攻擊,但它們卻暗藏著否定和不滿,甚至是強迫和對抗。我們以為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求,實際上卻是在否定他人的需求,并試圖向對方施加壓力。
解碼張晚意: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核心要素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們在面對任何形式的否定或要求時,都會本能地抗拒。因為這些語言可能威脅到我們作為人的勝任感(Competence)和自主性(Autonomy)。
一旦這種威脅發(fā)生,人們就會不自覺地架起心理防御屏障,對抗和反擊很容易被觸動,雙方陷入情緒化的僵局,最終導致溝通徹底崩盤。
在這種情境下,張晚意用一個“瞳孔地震”的表情和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將“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核心要素自然地揉進對話中,既清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又尊重了對方的情緒和立場,避免了潛在的對抗,成功實現(xiàn)了雙向的理解與合作:
1、第一要素:仔細觀察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而不是評判。觀察要求我們對事實進行清晰的描述,而且不要添加主觀的解讀或評價。
就像節(jié)目中,當那英提出取消神廟的提議時,張晚意并沒有第一時間評價這個想法“對”或“錯”,也沒有指責這個提議“荒唐”或“不合理”。他只是觀察到了客觀事實:餐廳上菜確實很慢,大家經過了一天的奔波已經顯得疲憊不堪,而時間也的確很緊張,因為距離神廟的最后進場時間只剩下 6 分鐘。這種不帶評判的觀察讓他能夠保持冷靜,專注于眼前的事實。
試想,如果將這些觀察換成評判,很可能會陷入指責或埋怨的溝通陷阱,比如“餐廳太慢了,真耽誤事”“吃飯哪有參觀重要”“你這耐力也太差了吧”。這些評判只會激化矛盾,而張晚意的克制與專注,為接下來的有效溝通奠定了基礎。
2、第二要素:表達感受
當那英提出取消行程時,張晚意也流露了他的驚訝和為難。這種真誠的情緒表達,往往要比激烈的言辭更有力量。它向對方傳遞了一種溫和而清晰的信息:“你的提議讓我感到意外,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
這種非語言的情緒流露,不帶攻擊性,卻能有效引發(fā)對方的同理心。相比直接說“不行”或“你不能這么做”,一個能夠被感知的情緒信號往往更能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提議可能帶來的影響,從而引發(fā)思考和調整。
3、第三要素:關注需求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看見并理解彼此言行背后隱藏的真正“需求”。而要想表達和滿足自己的需求,并不一定非要通過忽視或否定他人的需求來實現(xiàn)。“取消神廟行程”,是一個想法、提議、選擇、策略。其背后的需求,是好好吃一頓飯、是放松身心、是緩解匆忙趕路的疲憊。
張晚意沒有糾結于“合理不合理”“取消不取消”這個表層的對立,而是瞬間洞察并理解了對方“需要休息和進食”的深層需求。與此同時,他也沒有忽略、壓抑和犧牲自己的需求。
作為導游,他希望能夠完成行程規(guī)劃,兌現(xiàn)對隊友的承諾;作為旅伴,他也希望與大家共享一次高質量的參觀體驗。于是,他用“我是想著一會兒回來再吃”這句話,同時回應了雙方的需要。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聽到了你對吃飯的需要,我們一定會滿足它(回來再吃),同時我也希望能滿足我們大家來此旅行的需要(參觀神廟)。”這既滿足了“吃好、休息、從容”,又保留了“參觀、完整、負責”。
4、第四要素:提出請求
請求不同于要求。要求本身就包含了不容拒絕、權威壓制的意味,因此當他人不遵從我們的要求時,我們往往會憤怒。而請求,是在保留對方選擇權的前提下,提出具體、可行、正向的建議。
一個有效的請求,通常是積極且正向的。張晚意沒有說“我們必須去神廟”,這是一個要求,也是命令。相反,他說:“穆穆絕對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導游。” 表面上是在提供信息,實際上是在發(fā)出邀請:這個導游很棒,體驗值得,這趟行程有價值。
同時,這句話還隱含了請求:“我希望我們能一起去體驗”。它將焦點從“放棄神廟的損失”轉移到了“體驗神廟的收獲”上,激發(fā)了那英的好奇心和期待感,而不是通過施壓或道德綁架來達到目的。最終的決定權仍在那英手中,她可以自由選擇,而這種自主感恰恰讓她更愿意改變主意。
最后的話:溫柔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力量。張晚意在《花兒與少年 7》中的表現(xiàn),讓我們看到了非暴力溝通的魅力。這種溝通方式不是軟弱,不是退讓,而是一種更高級的智慧。
它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自我覺察,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同理心,能夠理解他人的需要;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創(chuàng)造力,能夠找到共贏的方案。
在這個充滿戾氣的時代,我們太習慣于對抗、爭辯、證明自己是對的。但張晚意的“瞳孔地震”后的溫柔堅持是在提醒我們:有時候,溫柔的力量比強硬的對抗更能達到目的,更能維護關系,更能創(chuàng)造和諧。
相關文章
環(huán)保專家正清理煙花秀現(xiàn)場紫銅等物:初步判斷遭到破壞面積不大
9月23日消息,據(jù)媒體報道,戶外品牌始祖鳥聯(lián)手藝術家蔡國強在喜馬拉雅山脈燃放藝術煙花引發(fā)爭議。目前,現(xiàn)場已經有環(huán)保專家進行修復工作,環(huán)保專家表示青藏高原生態(tài)脆弱,煙花燃放對當?shù)厣鷳B(tài)造成了影響,初步判斷2025-09-23- 9月18日消息,據(jù)媒體報道,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德米特里·巴卡諾夫于17日表示,俄羅斯即將推出類似“星鏈”的衛(wèi)星互聯(lián)網系統(tǒng),并挑戰(zhàn)由美國SpaceX公司運營的&ldq2025-09-23
- 據(jù)界面新聞援引香港無線新聞等港媒9月18日報道,昨日香港發(fā)生黃金劫案,警方經調查后,已拘捕7名涉案人士。另據(jù)紅星新聞此前報道,9月17日上午11時22分,香港九龍紅磡鶴園東街1號富恒工業(yè)大廈一間打金工2025-09-23
- 9月18日消息,有博主發(fā)文表示,為什么微信總是如此易胖?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占用新手機幾十個G,這其實是微信神鬼莫測的文件轉發(fā)策略導致的。例如將同一份文檔、圖片、視頻轉發(fā)給多個好友,每一次轉發(fā)都會重新保存2025-09-23
- 在科技與生活不斷交融的今天,智能不再只是工具,而是生活方式的塑造者。當長江第一城的科技脈搏與全球智能生態(tài)的創(chuàng)新力量同頻共振,一場定義高階生活的巔峰盛會正悄然醞釀。全球智能生活領航者MOVA,將于2022025-09-23
- 中新社貴陽9月17日電 (記者 張一凡 周燕玲)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17日在貴陽出席2025年貴州·臺灣經貿交流合作懇談會。其間,談到貴州蘊藏著歷史的記憶與民族的情感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