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欲發明防撞飛機 墜機前彈出氣囊包裹機身
2025年6月12日,印度印度航空AI171航班從艾哈邁達巴德機場起飛,明防飛往英國倫敦蓋特威克機場,撞飛起飛僅32秒后飛機就墜毀了。機墜機前機身
機上總共242人,彈出除了1個英國乘客之外,氣囊全部遇難。包裹
飛機墜落后,印度失控沖進一家醫學院宿舍樓,明防多達80多名學生正在一樓食堂就餐,撞飛其中19人被飛機事故波及而死亡,機墜機前機身67人重傷。彈出
此次事故,氣囊死亡人數總計260人,包裹是印度近年來最嚴重的空難之一。
當所有人都沉浸在悲痛中時,印度的工程師們痛定思痛,決定用知識改寫將來。
受該事件啟發,他們設計了一架即使任何一種阻止飛機墜落的方式都失敗,依然能最大程度保障機上人員安全的“防撞飛機”。
飛機重生計劃
該項目是由比拉理工學院迪拜校區的工程師提出,據其中一位工程師介紹,自從飛機失事后,自己的母親就沒有睡過好覺,一直被事故陰影籠罩著。
“飛機開始下降后,乘客和飛行員該有多恐懼多無助啊!他們沒有其他出路,只能等待死亡。”
正是母親的話,激勵了作為工程師的兒子。
之后工程師就和同事進行了幾個小時的頭腦風暴,經過多方努力之后設計了一個“人工智能碰撞生存系統”,并稱之為“重生計劃”。
在他們的設想中,飛機會被安裝上和汽車類似的安全氣囊,同時還配備傳感器和人工智能軟件。
當機身發生碰撞、發動機出現故障等危及飛機安全時,人工智能軟件能識別這些情況(結合多因素分析決定是否要啟動),然后從機頭、機身和機尾就會彈出安全氣囊,包裹住機身,外形上如同一顆巨大的“爆米花”,安全氣囊的展開只需要2秒鐘。
理論上,無論飛機速度如何,只要安全氣囊彈開,就像多了一層保護墊,飛機著陸時產生的撞擊肯定比沒有保護的要小,就能最大程度保障人身的安全。
除此之外,設計師還在系統中額外添加了其他保護措施,例如:
如果飛機在降落時,發動機失控了但還在運作,那么該系統還會產生反推力減緩下降速度;
如果發動機運轉不正常了,飛機直沖地面,那么系統也會啟動燃氣推進器,讓飛機的降落盡可能穩定且速度慢。
工程設計師還表示,在乘客座椅的背后和飛機內層也會放置非牛頓流體,平時是柔軟的,在受到撞擊時會變硬,就能包裹身體以減少傷害。
總的來說,這個系統主要有三重防護。
一個就是想辦法盡可能讓飛機下落速度減慢,減少飛機落地時的沖擊,然后在座椅周圍安裝一個“非牛頓體保護套”,確保乘客不會被甩飛,也不會被其他物體傷害,最后一重保護則是在飛機殼裝上安全氣囊包裹住機身,保證飛機能“軟著陸”。
真的能實現嗎?
這個設計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感覺更像是電影中會出現的橋段,但事實上,這個計劃已經開始布局了。
“重生計劃”是今年詹姆斯·戴森設計獎的決賽入圍項目之一,入圍的總共有20個項目,是否會獲勝要等10月15日公布結果。
但該設計還停留在紙上,未進行過飛機碰撞實驗,很多人對此持否定態度。
質疑最多的問題就是:如果人工智能系統被錯誤啟動,會發生什么?
有人則擔心飛機成本問題:引入這個設計,會不會增加飛機的重量,會不會增加飛行成本?
而大眾最在意的是:用了這個設計,機票會不會越來越貴?
重生計劃,能不能實現?目前很難說,只能交給科學家和商業巨頭來回答了。
如果此次設計獲獎了,那么至少從理論角度來說,這個方法對保障人身安全是有利的。
至于,設計會不會在現實中應用,需要考量的東西太多了。
2016年,烏克蘭有一個工程師也提出過類似的設計——可拆卸飛機客艙,在緊急情況下,飛機會彈出客艙,而客艙上安裝了降落傘,能確保可控降落。
這個設計當時也非常受歡迎,但最終由于技術難度大、成本高昂等原因,并沒有落地。
(責任編輯:休閑)
- 什么事是筆記本能做而臺式機做不到的:看完秒懂
- 微軟連環“套路”推廣Edge瀏覽器!表格對比、彈窗、橫幅轟炸對比Chrome
- 純電續航超500公里!寧德時代:鈉新乘用車動力電池明年批量供貨
-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祺:未來公司要么大 要么小 中型公司將急劇收縮
- 工廠停產難買零件!哪吒車主稱保險公司拒賣車損險
-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祺:未來公司要么大 要么小 中型公司將急劇收縮
- Steam Deck成功用上AMD FSR4:畫質大提升!
- 華為乾崑輔助駕駛累計行駛里程40.2億公里 避險226萬次!
- 追覓吹風機全系列亮相巴黎MCB展會 以自主科技創新引領美發行業變革
- 我國科學家成功開發首例氫負離子原型電池 成功點亮LED燈
- 禮盒裝中秋送人好用:伊利官旗高鈣多維奶粉65元2罐(700g*2)
- 30天免費用+8大零添加:京東京造控油少年洗發水14.9元大促
- 火力“拳”開 中外選手齊聚廬山西海爭霸拳王
- 《黑神話:悟空》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Steam最成功的單機游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