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高校首個眾籌教育基金迎10周年 發放金額超630萬元
【9月17日,國內高校上?!?/strong>9月17日下午,眾籌上海交通大學2025年度“計算機85基金暨楊元慶教育基金”(以下簡稱“85基金”)頒獎儀式在閔行校區舉辦。教育基金作為國內高校首個以眾籌方式運營的迎周教育基金,今年該基金也迎來10周年紀念。放金基金發起人和核心捐贈人,額超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國內高校上海交大校董、眾籌81級計算機系校友楊元慶,教育基金參加了頒獎儀式并與計算機學院常務副院長吳帆教授就人工智能前沿發展趨勢、迎周產學研融合創新等話題展開對話。放金
上海交大2025年度“計算機85基金暨楊元慶教育基金”頒獎儀式9月17日閔行校區舉辦。額超
國內高校首個眾籌教育基金10周年,國內高校助力人才培育與科研創新
2015年5月,眾籌在母校即將迎來120周年校慶之際,教育基金楊元慶跟1985屆計算機系的同學們,共同向母校捐贈成立了“計算機85基金暨楊元慶教育基金”。基金下設“優秀學生獎學金”與“優秀青年教師獎”(2021年更名為“孫永強青年學者獎”),分別通過獎勵優秀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支持在專業領域表現突出的青年教師,推動科研水平跨越式提升與人才梯隊建設,為國家培養輸送兼具創新能力與家國情懷的計算機領域優質后備力量。
85基金理事會秘書長盧建軍介紹10年來基金發展情況。
85基金由楊元慶個人捐資1000萬設立的“楊元慶教育基金”每年的收益、1985屆計算機系校友每年的捐贈以及接受的社會捐贈構成。85基金理事會秘書長盧建軍在發言中介紹,基金由理事會來管理,每年審議基金的財務和運營,設立評審委員會,由委員會的專家負責獎勵的評審工作,是一種國際先進的運營模式。
上海交大校領導、85基金理事會成員、上海交大計算機學院校友和在校師生等,在頒獎儀式現場聽取85基金10年來發展成果報告。
十年耕耘,碩果盈枝。截至2025年9月,基金共獎勵優秀本科生、碩士及博士生136人次,資助青年教師11人,總發放金額達630.4萬元。
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奚立峰致辭
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奚立峰在致辭中表示,“楊元慶教育基金”和“計算機 85 基金”不僅成為激勵計算機學院優秀師生的重要力量,更搭建起校友與母校緊密聯結的橋梁,為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筑牢根基。10年來,兩項基金協同發力,形成了可持續的支持體系。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所有獲得資助的青年教師均獲批各類國家級人才計劃,他們的成長軌跡,正是基金價值的最佳印證。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上海交大1981級計算機系校友楊元慶(左一),與上海交大原黨委副書記潘永華(右一),為85基金2023—2025年度“孫永強青年學者獎”獲獎者頒獎。
85基金中的“優秀青年教師獎”,遴選在教學改革、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等領域展現突出潛力的青年教師,通過專項資助助力其快速積累學術經驗、突破科研瓶頸、提升專業能力,加速成長為學科教學與科研的中堅力量。十年來獲獎的11位青年教師,多數都獲得了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2016年首屆“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吳帆,更是從一名青年教師成長為上海交大計算機學院常務副院長,在大小模型協同智能、分布式智能系統、大數據管理、智能博弈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還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項目20余項。
楊元慶在對話環節中談到,10年前大家捐贈這個基金,一來是飲水思源,回報母校培育之恩;二來是希望為交大計算機科學的人才建設和科研創新貢獻力量;三來是希望以此匯聚和帶動更多校友力量為母校發展做貢獻,助力母校在中國乃至世界舞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和影響力。
“40年前正是校友王安向計算機系捐贈的一臺電腦,在我心里種下了計算機夢的種子,走上了一輩子從事IT行業的職業道路。我希望能夠傳承交大飲水思源的情懷,回饋母校,讓更多后輩的學弟學妹們也能從中受益。”楊元慶談到,“我們用眾籌的方式捐贈,也是想說明無論畢業以后我們走多遠、飛多高,無論我們事業做的有多大、經濟能力有多少,都會飲水思源、回報母校。”
楊元慶長期關注支持基礎科研創新和科技人才培養,并以個人捐贈的方式持續為教育、科學研究和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做貢獻。除2015年向本科母校上海交大捐贈設立“楊元慶教育基金”外,2021年上海交大125周年校慶時,他還捐資1億元人民幣為母校建設一座全國高校算力最強的科學計算中心,助力學?;A科研創新。此外,楊元慶還曾向研究生母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起多筆捐贈,向清華大學求真書院發起過捐贈,用途覆蓋人才培養、基礎學科建設以及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
推動AI產學研融合創新,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
在頒獎儀式最后,楊元慶跟上海交大計算機學院常務副院長吳帆教授展開對話,暢談AI前沿發展趨勢和產學研融合創新與合作。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上海交大81級計算機系校友楊元慶(右),與上海交大計算機學院常務副院長、首屆85基金“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吳帆教授(左),在頒獎儀式上展開對話。
楊元慶談到,當前AI發展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通過重度的算力和資源投入,推動大模型技術不斷突破,向通用型人工智能演變;另一個是側重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落地,實現AI普及普惠。中國在AI應用領域發展潛力很大,因為我們不但擁有規模龐大的市場,還擁有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的制造業體系,“AI向實”是中國制造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一次珍貴歷史機遇。
他認為,混合式人工智能是實現AI普惠的最佳路徑。在混合式個人智能方面,未來會是“一體多端”,“體”是指超級智能體,而“端”是指豐富多彩的智能終端。未來的智能終端將是智能體原生的,每個終端上都有智能體,并且能夠跨終端、跨平臺實現數據打通和智能體協作。因此,智能終端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設備,而是被統合在屬于用戶個人的超級智能體之下,形成以“人”為中心的智能體協作網絡,以“人”為本位的超級智能。它的終極目標是要想你所想,做你所做,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Personal AI Twin個人智能雙胞胎。在混合式企業智能方面,未來企業將充分挖掘和釋放自己的數據的價值,通過構建混合式基礎設施,以定制化、本地化的方式在企業內部部署大模型,開發各類領域智能體應用,最終讓企業都能擁有自己的Enterprise AI Twin企業智能雙胞胎。
楊元慶表示,聯想正在致力于實現混合式個人智能和企業智能,這其中涉及到很多前沿AI技術的基礎研究。聯想高度重視技術創新,重視產學研合作,非常樂于跟母校聯手共同實現更多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突破和技術創新,提升創新體系效能,共同推動AI創新與普惠,為國家科技發展做更多的事情。
吳帆教授表示,現在是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最好的時代。正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emis Hassabis????所說,要實現通用型人工智能,還需要1-2個Transformer級別的新技術產出。校企合作能夠加快AI創新的速度,既推動科研水平提升也能助力企業發展,實現彼此共同成長。
2021年,聯想集團跟上海交大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還成立了智能設備聯合實驗室和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在“個人智能”“企業智能”與“材料及設備創新”等領域開展了多項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聯想集團跟上海交大聯合課題組基于“思源一號”的高通量材料智能計算方法,成功研制出高亮不銹鎂材料并實現首次商業應用,該材料已應用在聯想的智能設備和上海交大研制的“思源二號”探月衛星上。在計算領域,聯想與計算機學院陳全教授合作的“云資源管理”項目榮獲2023年中國計算機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在人工智能方向,雙方正攜手推進智能體個性化技術研究,致力于讓AI更懂用戶,實現“想你所想,做你所做”。
最后,楊元慶鼓勵在場計算機學院的學弟學妹們,在扎實學好專業課程的同時要注意拓寬眼界,不要設限。“人工智能創新很多是在交叉學科領域突破的,涉獵廣泛才能更有創新活力。”他說,“在每一波產業浪潮中,上海交大計算機系都人才輩出,希望我們的教育基金能夠為你們實現突破加油助力,期待未來的獲獎師生當中涌現更多AI時代的領軍人物!”
本文地址:http://www.omnznsy.cn/html/38b5499907.html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