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發表
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張子揚 呂少威)記者從北京市體育局獲悉,北京周期當地時間9月21日晚,年田第20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下稱“田徑世錦賽”)在日本東京落幕,徑世錦賽進入男生困困進女生困困洞視頻北京代表團莊嚴接過會旗,雙奧賽事這標志著田徑世錦賽正式邁入“北京周期”,城再啟兩年后,新篇第21屆田徑世錦賽將在北京精彩開賽。北京周期
世界田徑錦標賽系世界田徑聯合會主辦的年田國際性頂級田徑賽事,是徑世錦賽進入和奧運會、足球世界杯比肩的雙奧賽事“世界體壇三大賽事”之一。2015年之后,城再啟北京第二次贏得這項世界頂級田徑賽事的新篇主辦權,這也是北京周期繼2008年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冬季奧運會之后,北京作為“雙奧之城”承辦的年田又一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體育盛會。
2015年田徑世錦賽“鳥巢”綻放精彩
十年前的徑世錦賽進入夏天,第15屆田徑世錦賽在“鳥巢”精彩上演,為世界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田徑盛宴。57萬張門票賽前基本售罄;共有207個國家和地區的1900多名運動員參加該屆賽事47個項目的角逐,參賽國家和地區數量為世錦賽歷史之最;博爾特、鮑威爾、男生困困進女生困困洞視頻加特林、法拉赫、伊頓等世界級名將逐一登場。
當時,東道主中國田徑隊參賽人數共有73人,是歷屆田徑世錦賽參賽人數最多的一次,最終在主場收獲1金7銀1銅。也是在那屆田徑世錦賽上,當時26歲的蘇炳添在百米飛人大戰中又一次跑進“10秒大關”,并且在決賽中跑出了10秒06的成績,成為第一個躋身田徑世錦賽男子百米決賽的亞洲選手……
那屆田徑世錦賽展現了超高人氣,日場觀眾平均3.4萬人次,上座率達77%;晚場觀眾平均4.3萬人次,上座率幾近爆滿,歡呼聲和掌聲此起彼伏。許多選手在全身心投入競技的同時也享受了賽場帶來的快樂。德國男子跳高選手翁嫩說:“在北京我有回家的感覺。這個場地太棒了,即使是上午的比賽都有這么多觀眾,真是難以置信。”
時任國際田聯主席迪亞克在第15屆田徑世錦賽落幕后結束了自己的任期,他在閉幕式上動情地說:“感謝中國,我有幸在自己最信任的這個國度結束任期。”
北京與田徑世錦賽“雙向奔赴”
第15屆田徑世錦賽為何如此成功?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副院長、教授王兆紅認為,選手出色的發揮、觀眾良好的觀賽體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京周密貼心的賽事組織保障、熱情優秀的志愿者、一流的場地器材以及嚴密的安保工作等。“離開任何一方面,賽事呈現都將大打折扣,無疑北京在承辦大型國際賽事方面擁有成熟的經驗和能力。”
“承辦體育賽事,特別是國際性頂級體育賽事,還能從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給主辦城市帶來積極影響。”在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白宇飛眼中,北京實現了與田徑世錦賽的“雙向奔赴”。2015年田徑世錦賽是繼2008年奧運會之后北京承辦的最大規模的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首先,經濟效應方面實現了短期拉動與長期培育并舉。短期看,門票收入、贊助商收入、特許商品銷售等直接收益,以及旅游、餐飲、住宿等間接收益為北京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長期看,北京通過辦賽積累了寶貴的市場經驗,為體育產業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體育發展方面實現了競技突破與大眾普及共進。以田徑世錦賽成功舉辦為契機,中國田徑競技水平和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田徑運動的關注度和參與熱情顯著提升,帶動了以北京馬拉松為代表的大眾田徑賽事和田徑項目文化快速發展。
再者,城市形象方面實現了國際認可與內在提升雙贏。2015年田徑世錦賽得到了國際田聯的高度贊譽,也收獲了國際奧委會對于北京辦好2022年冬奧會的充分信任和期待。就城市自身發展而言,賽事籌備和舉辦提升了北京作為大國首都的綜合發展水平和人居環境質量。
受訪學者認為,正是得益于此前面向世界的完美展示以及近年來北京在體育事業上的發展,北京再次成功獲得2027年田徑世錦賽舉辦權。
北京體育大學副教授馮珺回憶,當得知田徑世錦賽將再度落地北京這一消息后,“深感振奮和高興,卻也未感到意外。”
馮珺向記者表示,北京作為人類歷史上唯一的“雙奧之城”,通過承辦國際頂級體育賽事積累了大量綜合性、高質量遺產,形成了主辦2027年田徑世錦賽的優勢條件。
一是硬件優勢。開發利用既有賽事基礎設施,特別是以“鳥巢”為代表的場館遺產,符合田徑世錦賽高規格、高品質的辦賽條件,同時很好地契合了世界田徑理事會提出的可持續辦賽理念;
二是經驗優勢。多次國際大型賽事的主辦經歷充分證明了北京的賽事組織和協調能力,為辦好田徑世錦賽提供了可驗證、可信任的經驗保障;
三是市場優勢。2023年中國成為世界田聯鉆石聯賽轉播消費的佼佼者,累計觀眾達3.689億人次。田徑世錦賽重回世界上最大的體育商業市場之一,有利于進一步擴大田徑項目影響力和粉絲群體;
四是協調優勢。在籌備和舉辦田徑世錦賽的過程中,體育行政部門、中國田徑協會能夠與國際體育組織緊密協作,公共政策和財政支撐有能力滿足世界田徑理事會對辦賽“可執行性”的相關要求。
從“我能行”到“我引領” 北京加快打造“國際賽事名城”
時隔12年,田徑世錦賽再度回到北京,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意義也非比尋常。王兆紅認為,與2015年相比,2027年的賽事將迎來新的維度和高度。
一是從“雙奧之城”到“國際賽事名城”的深化。2027年田徑世錦賽將是“后冬奧時代”北京迎來的首個世界頂級單項賽事,也是北京充分利用冬奧遺產、鞏固其作為“全球頂級賽事中心”地位的關鍵一步。它證明北京的辦賽能力是可持續的、常態化的。
二是科技賦能北京智慧城市的展示窗。到2027年,科技進步將更加顯著,這屆田徑世錦賽必將融入更多科技元素,如全域5G覆蓋、8K超高清轉播、AI輔助裁判、智慧交通調度等,成為展示北京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的絕佳舞臺。
三是引領全民健身邁向新高度。借助賽事的巨大影響力,將進一步推動田徑運動和全民健身在北京乃至全國的普及與發展,助力健康中國、體育強國建設。
“總而言之,2015年田徑世錦賽是北京向世界證明‘我能行’;而2027年的田徑世錦賽,北京將向世界展示‘我引領’。它不僅僅是體育賽事,更是關于一座世界級城市如何利用奧運遺產、科技力量和卓越的管理能力,持續為世界呈現精彩、創造價值,并最終惠及每一位市民的宏大敘事。”王兆紅說。
在白宇飛眼中,從2015年田徑世錦賽舉辦至今,近十年間,北京在體育事業、體育產業以及全民運動氛圍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發展。體育事業方面,賽事體系持續升級,從零星綜合性賽事和單項世錦賽發展為目前的“雙奧100”精品賽事體系;場館設施日趨完善,“鳥巢”等代表性奧運場館的利用率達90%以上,新建社區體育設施覆蓋率100%;競技成績不斷突破,巴黎奧運會北京運動員貢獻5金2銀1銅。
體育產業方面,產業規模升級,體育產業增加值從2015年的起步期增長至2024年約470億元的規模;產業結構優化,從2015年體育傳媒等業態發揮支柱作用,發展為2025年以賽事經濟為核心的體育服務業居于主導地位;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其中不乏具有綜合創新能力和行業影響力的專精特新企業。全民運動氛圍方面,經常鍛煉人口比例提升,從“十三五”時期的49.8%有望提升至“十四五”時期的53%。
白宇飛對兩年后的田徑世錦賽充滿期待,“北京定將再次為全球帶來一場令人難忘的精彩賽事,同時向世界充分展現北京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先進的社會發展水平,加速構建賽事與城市的良性互動生態,為全球超大城市體育治理和賽事名城建設提供‘北京方案’。”
王兆紅同樣期待,2027年田徑世錦賽將是一場組織一流、競爭激烈、彰顯體育精神的巔峰對決,展現北京“雙奧之城”的雄厚實力;5G、AI等科技將深度應用,為全球觀眾提供沉浸式觀賽體驗,打造一屆“智慧世錦賽”;會再次點燃全國人民的田徑熱情,推動田徑運動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發展;將成為全球體育與文化嘉年華,向世界展示一個現代、開放、包容的中國形象、北京形象。(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進入體育頻道
隨機閱讀
熱門排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