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消息,撞擊防御今年9月初,院士億億我國規劃擬對一顆小行星實施高速撞擊,科普消息發布后,為美元引起了網友廣泛關注和討論,什去網上也出現了許多分析、撞擊值超解釋文章。小行星遠
為此,不止近期,那簡人民日報特邀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其開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吳偉仁院士科普了一期《我們為什么要去撞擊小行星》的過萬主題內容。
現摘取其中主要部分,撞擊防御以饗讀者。院士億億
據吳偉仁院士介紹,科普小行星是為美元指軌道環繞太陽運行、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和矮行星小,并且不易釋放出氣體和塵埃的小天體。
浩瀚太空中的數十億顆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與演化的“活化石”。
小行星富含鐵、鎳、鉑族金屬以及水冰等資源,主要分為金屬質、碳質和硅酸鹽質三大類。
其中,金屬質類小行星富含鐵、鎳、鉑族等金屬,如靈神星由金、鎳等貴金屬構成;
碳質類小行星蘊藏水資源,可用于推進劑、生保物資的原位生產和補給;
硅酸鹽質類小行星中的硅酸鹽礦物等,可作為太空建筑的原材料,減少從地球運輸材料的成本,大幅提高探測效益。
在小行星防御方面,2005年,美國成功實施了“深度撞擊”任務,驗證了動能撞擊防御的技術可行性。
在小行星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美國于2023年成功對水資源豐富的小行星“貝努”完成采樣返回。2023年發射了“靈神星號”探測器,計劃對含有大量黃金的靈神星進行詳查。
2025年5月,我國天問二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目標是對近地小行星進行采樣返回。
談到構建小行星防御能力,據了解,近地小行星是對地球最具潛在威脅的天體之一,小行星撞擊也被聯合國列入威脅人類生存的二十大災難。
但是,我們對于小行星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截至2025年3月,人類共發現了38171顆近地天體,其中包括38048顆近地小行星和123顆近地彗星。
但由于監測難度大,還有大量近地小行星尚未軌道編目,據統計,近地小行星中完成編目的數量只占真實數量的1%。
那么,面對這些“不速之客”,我們有哪些應對之策?
我國科學家論證提出2027年前后實施小行星在軌處置演示驗證任務,首次動能撞擊任務主要實現三大目標:一是成功改變目標小行星的軌道;
二是對撞擊過程進行全程觀測,獲取撞擊瞬間的速度、能量傳遞等關鍵數據;
三是在撞擊后,對小行星的軌道變化、形貌等進行持續觀測,評估撞擊效果。
這項任務具體來說,就是對距地球1000萬公里左右的小天體實施動能撞擊,使其產生3到5厘米每秒的速度增量,以期改變其原有軌道,驗證動能撞擊的可行性,且驗證在100年內無撞擊地球風險。
此外,小行星撞擊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潛在威脅,但隨著探測、防御能力提升,與小行星的“親密接觸”,有望打開太空資源的更多可能。
雖然小行星防御受到較高關注,但對其進行探測與資源開發利用同樣重要。
小行星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主要航天國家對此高度重視。
根據國際權威機構估算,目前探測較為充分的約1000顆小行星中,有700余顆的單顆價值超過100萬億美元,未來30年主帶小行星資源開發價值超過7萬億億美元。
這一領域不僅是深空探測的重要方向,更是未來深空經濟和地外資源補給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