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成了硅谷最大的“不能說的秘密”

 人參與 | 時間:2025-10-10 06:16:38

在舊金山,成硅正在運行著一個中國模型,谷最“這可能是秘密汚視頻軟件硅谷最大的‘不能說的秘密’。”

與帕迪·科斯格雷夫(Paddy Cosgrave)剛見面,成硅他就一面展示著他上一秒在DeepSeek上詢問的谷最問題一面解釋,那些壓根不做AI的秘密公司,全在跑DeepSeek的成硅本地化版本。“既然有它,谷最誰還愿意掏錢去用OpenAI或Anthropic?秘密”

帕迪·科斯格雷夫

帕迪·科斯格雷夫是Web Summit(全球網絡峰會)的CEO兼創始人,Web Summit是成硅歐洲最大的科技峰會,也是谷最全球最大規模科技活動之一,至今已經創辦了第16年,秘密見證了多次科技浪潮的成硅涌動。如今,谷最這個全球科技峰會已匯聚了超過 100 萬名與會者,秘密特斯拉創始人兼CEO馬斯克、OpenAI創始人山姆·奧爾特曼、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美國前副總統戈爾、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蘇世民、美國最大風險基金之一凱鵬華盈的合伙人Mood Rowghani等都曾是這個峰會的演講者。

Web Summit現場

我們在張江科學城對面的希爾頓酒店簡短會面,他剛在浦江創新論壇上發表了演講。帕迪·科斯格雷夫的中國行密集而緊湊,上周他在北京、廣州、深圳,這周飛到上海,接下去還有杭州的行程——他恨不得把中國最具創新動力的城市都跑個遍。

在許多場合,帕迪·科斯格雷夫都稱AI的科技競賽中國將超過美國,這不僅取決于核心期刊的汚視頻軟件高引數據,還包括了硅谷大量公司中華人員工的數量。“即便在美國,新冒頭的 AI 初創骨子里也‘很中國’。”帕迪·科斯格雷夫說。

談話發生之時,全球的風險投資和資本瘋狂向AI涌入,在這個領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十億、甚至百億的獨角獸,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千萬甚至上億的年經常性收入,這在過去難以想象。“這是AI時代的紅利。”許多投資人如是說,只要產品出來就有人用,就能產生收入。

我們聊起Lovable——這家歐洲增長最快的AI獨角獸,在8個月的時間里達到了1億美金的年經常性收入(ARR),這個速度甚至超過了美國的變成獨角獸Cursor,這一次的WebSummit,Lovable的聯合創始人Anton Osika也將作為演講者之一。帕迪·科斯格雷夫說,即便如Lovable這樣的歐洲公司,內部的文化是“997”——“他們認定,想跑贏中國人就得比中國人更拼。”

除了AI,帕迪·科斯格雷夫說,中國的下一波浪潮肯定是軟實力。他興奮地展示了在深圳看到的一家文創店,那是一家制作中國傳統香薰的品牌。

這趟來中國,帕迪·科斯格雷夫還有另一個任務——買Labubu,他前不久與Scale AI的創始人Alexandr Wang聊天,這家數據標注公司在前不久接受了美國科技巨頭Meta143億美元的投資,Alexandr Wang也加入了Meta。在與Wang的聊天中,帕迪·科斯格雷夫說,他們除了聊各自的生活,Alex告訴他自己收集了多少個Labubu的盲盒。“我可不能空著手回愛爾蘭。”帕迪·科斯格雷夫說。

“去中國看看吧,那里正在突破幾乎每一項技術的邊界。”在浦江論壇的演講上,帕迪·科斯格雷夫說。

“DeepSeek剛出來那會,幾乎整個舊金山(企業)都在用它”

虎嗅:生成式AI發展至今,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中國AI公司是什么?為什么?

帕迪·科斯格雷夫:DeepSeek,它完全免費,你知道嗎?他們居然真的用它訓練出了模型,而且成本僅為西方模型的一小部分。性能更優,價格更低,簡直令人驚嘆。沒錯,它在各個層面都震撼了西方的根基。哇,這到底是什么?

Deep Seek剛出來那會兒,到整個2月份、3月份,幾乎整個舊金山(的企業)都在用它。甚至那些壓根不做AI的公司,全在跑DeepSeek的本地化版本。既然有它,誰還愿意掏錢去用OpenAI或Anthropic?這可能是硅谷最大的“不能說的秘密”。

他們悄悄在本地部署了一份,神不知鬼不覺——客服、后臺,全跑在 DeepSeek 上。既然成本低到塵埃里,又何必再去給別家送錢?

虎嗅:你也每天會用嗎?我以為你會常用ChatGPT或者Claude。

帕迪·科斯格雷夫:我認為DeepSeek更勝一籌,我寧愿用 DeepSeek,至少給我一絲“不那么透明”的安全感。

虎嗅:你之前說過,中國在這場AI競爭中會勝出,這個判斷基于什么?

帕迪·科斯格雷夫:我記得早在 2017 年左右,彭博做采訪,問我覺得哪家美國 AI 公司能最終勝出——那會兒壓根沒幾家像樣的。我答:AI領域勝出的公司,取決于幾家尚未誕生的中國公司。對方一臉“怎么可能”。

理由很簡單。翻開頂級 AI/ML 期刊的引用榜,中國學者的高被引論文一路陡升,歐美卻近乎橫盤。科研是產業化的先行指標;誰在今天產出最多頂尖研究,明天就最可能把成果變成商業化的創新案例。

如今看來,劇本正按頁碼走。即便在美國,新冒頭的 AI 初創骨子里也“很中國”——打開硅谷公司的人才花名冊,最常見的那一欄國籍,寫的并不是 American,而是中國。

AI 終將像電一樣,以近乎零的邊際成本普及。

真正穩賺的是提供“電網”的公司——算力、帶寬、存儲、能源。模型再驚艷,本質只是一只數學篩子:把數據倒進去,靠統計規律漏出推斷。數學公式沒有國籍,也注冊不了專利;只要算力管夠,任何團隊都能復現、壓縮、蒸餾,把別人的“秘方”還原成自己的“家常菜”。于是越往后,模型拼的是規模、價格、服務,壁壘會越來越低。

世界各地總會有公司賺到一些錢,但我認為長期來看,能值幾百億(美元)、幾千億(美元)的公司不會太多。美歐在AI領域存在明顯的泡沫,未來幾年,許多富豪將損失慘重。

美國對華實施的芯片及相關組件出口管制,甚至強制全球供應商跟進,使得大批中國初創企業在與西方AI公司競爭時,如同單手應戰。即便如此,像DeepSeek這樣的中國企業仍繞過可獲硬件的限制,取得令人矚目的突破——類似例子還有不少。

一旦中國初創企業能夠充分獲得全球頂尖的半導體、最好的GPU,局面將更加精彩;而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因為這些芯片未來也將在中國本土制造。

“想跑贏中國人就得比中國人更拼”

虎嗅:你接觸了許多創業公司,歐洲的公司、美國的公司和中國的初創公司,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這一場AI浪潮歐洲也跑出了非常不錯的公司,比如Lovable。

帕迪·科斯格雷夫:Lovable 內部的文化是“997”——他們認定,想跑贏中國人就得比中國人更拼。于是干脆 997,我估計中國團隊下一步會升級到“998”,憑空再擠出一天來。

若說差異,其實談不上:大家都在最前沿猛沖。不過最近幾個月,無論中西,都開始意識到 LLM 和 Transformer 的天花板。西方學界早有人預警,比如 NYU 那位把 AI 公司賣給 Uber 的教授,四年前,在 Web Summit ,喬姆斯基(虎嗅注: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斷言“堆算力、堆 GPU、堆數據”的邊際收益必將遞減。當時沒人聽,還嫌他唱衰。結果上周《紐約時報》上他直接撰文放話:“老子早說對了。”

中國估計也會經歷類似心路歷程:一開始進步神速,大家半年等一款新模型,以為離 AGI 又近一步,結果改進只是“還不錯”,談不上“石破天驚”。所以,即便中國 AI 公司更可能最終稱雄,我也不認為我們離所謂的通用人工智能更近了多少——眼下不過是些有趣的應用,距離 AGI 仍是原地踏步。

虎嗅:從 2009 年創辦 Web Summit 至今,你經歷了移動互聯網的科技浪潮、AlphaGo激起的創新,這些過去的科技浪潮和這一次的AI浪潮是否有一些不同?具體在哪里?

帕迪·科斯格雷夫:首先是速度與資金規模史無前例。西方初創公司拿到的估值、融資額、ARR(年度經常性收入)都創下紀錄。1 億美元、2 億美元、8 億美元——因為采用速度太快,能力看起來太震撼。

但就在這幾天,OpenAI 公布的新數據卻顯示:企業端的日活似乎在下滑,個人對 ChatGPT 的使用仍在攀升。最初企業一窩蜂“必須上 AI”,現在開始摸到這一代工具的邊界。所以,我雖然看好個人訂閱繼續增長,但企業支出能否持續被打上問號。內部落地的大模型應用,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完美。

人類對有限性與終局命運一向著迷,科幻里機器超越并取代人類的末日敘事反復出現。自行車比人跑得快,拖拉機早已替代農田人力——每輪技術革命都有人驚呼“機器要統治世界”,幾乎成了一種“宗教式”焦慮。只是這一次,浪頭確實高得多。

“(中國AI公司)先走出去,氣氛遠比你想象的寬松“

虎嗅:中國很多AI公司都在出海,你對他們有什么建議?

帕迪·科斯格雷夫:可別忘了——美國初創去歐洲,會先把歐洲當成“另一個星球”;歐洲公司登陸美國,也照樣覺得處處不一樣。就算在歐洲內部,不同的歐盟國家也絕非“一個市場”:文化、法律、監管條條框框各不相同,瑞士這種非歐盟國家更是微妙。所以,對中國公司我有啥建議?——先走出去,別的再說。

DeepSeek、華為、比亞迪在西方年輕人心里掀起的沖擊是實打實的。民調里看得清楚:35 歲以下越來越多把“中國”當成未來。

年輕人本來就是新技術的首批用戶,如今又趕上對華免簽,成群結隊飛成都、飛深圳,夜里掏出手機一拍,評論區全在問“這是哪座城市?”——“成都。”——“成都在哪兒?”這種現場沖擊力,比任何公關稿都管用。DJI 就是例子,西方根本拿不出能打的無人機,大家默認“除了大疆還能買誰?”

20 歲的大學生刷的是 TikTok 里的重慶夜景,他們心里的中國完全是另一版本。

所以,中國公司只管出海,氣氛遠比你想象的寬松。三月初我們在舊金山做活動,一票明星初創的 CEO幾乎人手一份本地化DeepSeek——開源模型拖下來,客服、后臺全跑通了。既好用又免費,干嘛還去給 OpenAI 交租?

虎嗅:這波AI浪潮中,跑出了許多年輕創業者,甚至輟學開公司,你怎么看?

帕迪·科斯格雷夫:說實話,我不吃“少年天才”這套敘事。統計數據告訴我們:第一次創業成功率最高的年齡是 42 歲——正好是我現在的年紀。媒體喜歡 19 歲高校輟學、一夜估值十億美元的爽劇,觀眾也愛看,但平均值不會說謊。更穩妥的路徑是:先鉆進一家好公司,把行業摸透,把自己練成靠譜的領導,再出來單干——成功率反而高得多。

虎嗅:你見過一些年輕創業者嗎?和他們聊過嗎?

帕迪·科斯格雷夫:Alexandr Wang,Scale AI的創始人,Alex 就是典型——曾經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

虎嗅:你們聊了什么話題?

帕迪·科斯格雷夫:我們聊了他收集了多少個Labubu的盲盒。

虎嗅:今年webSummit你最想邀請誰?

帕迪·科斯格雷夫:Labubu(泡泡瑪特)的創始人。中國的下一波大浪潮肯定是軟實力:電影、動漫、玩具、文化。你看日本就知道,日本最初先出口技術,70 年代后開始猛抓設計,把設計做成國家名片。

我家八歲娃聽說我要去中國,第一句就是:“太好了,記得帶個 Labubu 回來!”——他才八歲啊!我問他還有別的中國牌子嗎?他想了半天:“沒了,就要 Labubu。”這說明什么?中國的文化出口拐點已經到了。

我前陣子在深圳隨手拍了一家店,他們做香水,那盒子精致得我懷疑人生——這工藝、這美感,放全球都是頂流,他們怎么做到的?文化這東西是“軟”的,但一旦形成潮流,比硬件還猛。Labubu 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后面會跟出一整批中國 IP,年輕人會覺得“中國太酷了”,主動想飛過去看看——當年日本就是這樣圈粉的。

頂: 259踩: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