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季的那英綜藝《花兒與少年 7》里,老大姐那英的又火表現(xiàn)真的太“圈粉”了!
很多網(wǎng)友表示看完后對那英有了新的次因認識,以前只是山竹覺得她為人比較直率,而現(xiàn)在感覺她像是型人一種“山竹型人格”:外表硬朗,看起來大大咧咧的那英,但是又火內里卻極為柔軟細膩。
圖源:某社交平臺
從心理學來說,次因那英的山竹這種剛柔并濟的性格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因為這不僅會讓自己活得很舒服,型人周圍的那英人相處起來也會感到很輕松。
所以,又火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那英身上的次因這些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借鑒的特質。
“山竹型人格”的山竹四種特質
1、敢做自己
那英在節(jié)目中有很多體現(xiàn)出她敢于做自己的型人細節(jié),比如身體不舒服時,別人勸她多休息,但她卻說:“我還行,我想和你們玩。”當別人在床位不足時把床讓給她,她會說:“雖然我特別不好意思,但其實我心里特別美。”
這些表現(xiàn)讓人覺得那英特別真實,因為她既沒有為了迎合大家而勉強自己,也沒有別扭地謙讓,而是坦然地接納了別人的好意,并表達了內心真實的狀態(tài)和想法。
在心理學中,這其實就是重視自身的主體性(Subjectivity)的一種表現(xiàn),這個概念指的是一個人關注并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把“我是誰”、“我當下的感受”作為行動的出發(fā)點,強調的是承認并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愿望,而不是總被外界的期待所裹挾。
一個尊重自身主體性的人,往往會表現(xiàn)出一種真實性(Authenticity),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真誠”或“活人感”,這會讓個體在人際關系中有意識地反思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并根據(jù)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來表達和行動,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方面,都愿意在人前展示出來。
心理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擁有這種特質的人,往往會表現(xiàn)出更低的防御性,更愿意直面生活中的問題,這也讓他們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更強,人際關系的質量更高。[1]
所以,將高主體性這種特質比作“山竹”其實特別合適,在接觸不深的時候,可能會讓人感到有些距離或者太過直接,但是時間久了就會發(fā)現(xiàn),與這樣的人相處反而會讓人感覺更加輕松和安全,因為那就是他們最真實的樣子,而不是為了取悅或遷就別人而戴上的“面具”。
2、心懷感恩
在節(jié)目里有一個讓人感到特別親切和溫柔的細節(jié),當后輩過來關心那英時,她沒有任何掩飾,而是坦言自己確實不舒服,還用了一個輕輕的摸頭動作來回應對方的關心。
如果我們換位到后輩的角度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那英的這種回應方式真的很棒,因為她大方地接受了別人的關心,并用實際行動表達了自己對此的感激。
而這其實就是積極心理學里所說的感恩(Gratitude),它不只是一句簡單的“謝謝”,還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性格優(yōu)勢,指的是認識到并欣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產生相應的積極情緒反應和回報的意愿。
一項綜述研究指出,具有高感恩特質的人往往會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體驗到更強的積極情緒和幸福感。[2]另一項實證研究還發(fā)現(xiàn),當人們在接受陌生人贈予的禮物時,如果能夠心懷感恩并用實際言行表達出來,雙方就更容易成為好朋友。[3]
換言之,當我們能夠以感恩的心態(tài)來看待他人的關心,并向對方表示感謝,不僅自己能夠體驗到愉悅和溫暖,也能讓對方感到自己的付出是被看見、接納和珍視的。就像那英的摸頭動作一樣,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細微的回應,但卻能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更溫馨。
圖源:《花兒與少年 7》截圖
3、懂得照顧
那英在節(jié)目中還有一種很讓人喜歡的表現(xiàn)就是會主動地體諒和照顧別人,比如在機場有人的行李超重,她會主動幫忙分擔行李,絲毫沒有長輩的架子。
這種很像山竹內里的溫柔細膩的特質,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宜人性(Agreeableness),指的是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合作、同情和友善的傾向,高宜人性的人往往會關心他人的需求,更愿意在互動中表現(xiàn)出體貼和善意。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宜人性越高的個體,往往有著更滿意的人際關系,這是因為他們擁有較強的同理心,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所以更容易讓人對其產生信任感,在交往過程中發(fā)生爭吵或批評的頻率也更低。[4]
不僅如此,高宜人性的特質對自身也有很多好處。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高宜人性特質的個體,往往會體驗到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焦慮和抑郁癥狀也更低。[5]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懂得換位思考和照顧別人并不是單方面的妥協(xié)或犧牲,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幫助別人本身就是一件會讓人感到愉悅的事情,而他人的回饋則會讓我們感到更加踏實和幸福。
4、開放心態(tài)
很多年輕人喜歡那英的一點,就是特別包容和接納,絲毫沒有說教的味道。
在節(jié)目中,這一點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比如她在看到晚輩因忙碌忽視她幾次三番讓吃飯的呼喊時,并不會表示不滿,而是會干凈利落塞進他袖子里一根香蕉;在隊友想嘗試新東西而不小心把手機掉水里時,她會塞給隊友一顆糖壓壓驚;在看到隊友在和小動物說悄悄話時,她會很真誠地表示認同“頭伸出來就是想和你說話了”等等。
這種特質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開放性高的人往往具有更強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審美敏感度以及對新鮮事物的接納程度。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擁有這種特質的人通常會對藝術更加感興趣,有較強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他們也更容易在藝術領域獲得成功。[6]
不僅如此,開放性高的人特別適合當領導,在職場中更可能獲得向管理或專業(yè)職位上晉升的機會,因為他們總能快速接受新的趨勢,也能理解和接納年輕員工的想法。[7]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在開放包容上都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下降,變得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和新的觀點。[8]
所以,那英身上的這種開放心態(tài)就顯得特別珍貴,她能夠繼續(xù)對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并對個體之間的差異保持尊重,這不僅能讓自己獲得更豐富和新奇的體驗,也會讓他人感到被理解和接納,從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美好的“山竹型人格”該如何培養(yǎng)?
一項涉及 5 萬多人、涵蓋從青春期到老年期的綜述研究表明,人們的性格在一生中都在發(fā)生不同的變化,比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變得越來越隨和,責任心越來越強,而社交活力只在年輕時候有所增長,到了中老年時期則變得越來越不愛社交。[9]
圖源:參考文獻[9]
也就是說,雖然人格特質被認為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或行為傾向,但是它也會隨著環(huán)境、經歷和刻意練習而發(fā)生變化。所以,如果我們也希望擁有像那英這種剛柔并濟的“山竹型人格”,不妨試試以下這三種方法吧。
1、重新建立與自我的連接
在我們的集體主義文化中,比較容易產生的一個副作用就是習慣性地將別人的期待放在前面,怕掃大家的興或者麻煩別人,而常常壓抑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與自我的連接,覺察不到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所以,我們才需要重視和培養(yǎng)主體性,即使是在復雜的人際環(huán)境中也能敏銳地覺察“我此刻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并以此為行動的起點。為此,我們可以從一些非常小的事情開始做起,多覺察和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愿望,比如:
· 每天刻意留出幾分鐘的時間來做自我覺察,問自己:“我現(xiàn)在感覺如何?我想要什么?”哪怕答案只是簡單地“有點困”、“想喝水”,也能幫助自己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
· 在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盡量避免“都行”、“聽你的”、“沒什么”等話語,而是試著表達真實的想法,比如“其實我今天有點累,更想休息”等。
2、在日常里練習感恩
積極心理學認為,感恩是一種能夠刻意練習的能力,通過練習能讓人更敏銳地看到生活中那些溫暖的細節(jié),也能很好地加強與他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建議大家可以嘗試下面這兩種常用的感恩練習方法:
· 感恩日記:每周抽一段時間寫下 3-5 件值得你感恩的事情,并思考為何這件事情值得感恩,比如“周五同事幫我?guī)Я吮Х龋驗槲覍嵲谔α耍苄枰槐Х鹊珔s沒有時間去買。”
· 感恩信件:寫一封感謝信給一位你從未好好感謝過的人,具體描述對方做了什么,對你意味著什么。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可以寄出去或當面念給 Ta 聽,練習效果會更好。
3、保持開放接納的心態(tài)
我們前面提到,開放性這種特質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變得越來越沒有好奇心,也不愛“折騰”。
所以,為了保持開放性,我們也可以從一些小小的改變開始做起:比如周末去一家沒去過的餐館,下班的時候走一條不同的回家路,或者讀一本以前沒涉獵過的書等。
此外,也可以偶爾嘗試一些完全不同的體驗,從而不斷拓展自己的人生邊界,比如去上一次繪畫課,學習滑雪或攀巖等運動。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擁有剛強的主體性,也能擁有包容和接納的溫柔內里。
參考文獻
[1]Kernis, M. H., & Goldman, B. M. (2006). A multi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Theory and research.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 283-357.
[2]Wood, A. M., Froh, J. J., & Geraghty, A. W. (2010).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7), 890-905.
[3]Algoe, S. B., Haidt, J., & Gable, S. L. (2008). Beyond reciprocity: gratitude and relationships in everyday life. Emotion, 8(3), 425.
[4]Tov, W., Nai, Z. L., & Lee, H. W. (2016). Extraversion and agreeableness: Divergent routes to daily satisfaction with soci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4(1), 121-134.
[5]Wilmot, M. P., & Ones, D. S. (2022). Agreeableness and its consequences: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meta-analytic finding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6(3), 242-280.
[6]Kaufman, S. B., Quilty, L. C., Grazioplene, R. G., Hirsh, J. B., Gray, J. R., Peterson, J. B., & DeYoung, C. G. (2016).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intellect differentially predict creative achievement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4(2), 248-258.
[7]Nie?, C., & Zacher, H. (2015).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s a predictor and outcome of upward job changes into managerial and professional positions. PloS one, 10(6), e0131115.
[8]Whitbourne, S. K. (1986). Openness to experience, identity flexibility, and life change in adul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1), 163.
[9]Roberts, B. W., Walton, K. E., & Viechtbauer, W. (2006). Patterns of mean-level change in personality traits across the life course: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1), 1.
策劃制作
作者丨ACC心理科普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策劃丨張一諾
責編丨張一諾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