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著軟軟糯糯,又軟又纖晃一晃還像水一樣會流動......”
圖源:網絡
最近,身材一種叫“脂包骨”的可能可怕身材在網絡上突然火了。顧名思義就是比純骨頭外面幾乎都是脂肪,肌肉含量很少,胖更這被網友戲稱為“脂包骨”。特征
有人覺得這種身材“像棉花糖一樣可愛”,注意甚至羨慕不已。又軟又纖但事實上,身材“脂包骨”并不是可能可怕健康的象征,而是比純一種隱藏風險的畸形審美,甚至有人稱它為“最差體質”。胖更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種“脂包骨”身材。特征
揭開“脂包骨”身材的注意真面目:看似柔弱,內藏風險
人體的又軟又纖基本結構中,肌肉附著于骨骼上,是人體活動的動力系統,而脂肪則包裹在肌肉表面和內臟間隙。
“脂包骨”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指的是身材苗條、體重偏輕、肌肉量不足,但體脂率卻偏高的人群。
簡單來說,就是本該在骨面占據大量空間的肌肉卻幾乎“缺席”,讓骨骼和皮下脂肪來了個近距離接觸。
從體成分來看,雖然這類人群體重可能正常甚至偏輕,但體脂率常達 25%~30% ,甚至超過30%。(健康范圍一般為 20%~25%),而肌肉量往往不足 25%(健康標準應為 30%~35%)。
圖源:網絡
擁有脂包骨身材的人外表看似纖細,身體成分卻不達標,屬于“瘦胖子”狀態,這就是臨床所說的肌肉減少性肥胖。
亞洲及大洋洲肥胖研究協會(AOASO)制訂的《2025亞洲-大洋洲共識》指出:肌肉減少性肥胖是一種臨床和功能性病癥,其特征是同時存在骨骼肌量和功能下降以及脂肪組織過度堆積。
這種雙重病癥對健康構成重大風險,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它與衰弱加劇、心血管疾病、骨折和更高的死亡率相關。常見特征包括:
· 四肢纖細但松垮,拍拍手臂肉肉像水一樣晃蕩,沒有肌肉線條;
· 內臟周圍容易堆積脂肪,整體苗條卻有肚腩;
· 力氣小,體力差,容易疲勞;
· 體檢時肌肉量偏低、基礎代謝率低,甚至還有脂肪肝和高脂血癥。
很多人以為只要 BMI 在正常范圍內,就代表身體沒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認知誤區。
體重輕、BMI 正常,并不等同于健康。生活中有不少看起來瘦瘦的人,體檢時卻可能查出脂肪肝、高血脂等問題,同時還容易感到疲勞、精神不振——所以,光看 BMI 這個數字,并不能說明一切。。
· BMI 不區分脂肪與肌肉:一個 BMI 為 20 的人,可能是健身達人,也可能是“脂包骨”。
· 體成分才是關鍵:體脂率、肌肉量、基礎代謝率才真正反映健康狀況。
一句話總結:你以為的“瘦”,可能只是脂肪藏得好,但肌肉卻悄悄溜走了。
為什么會變成“脂包骨”?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脂包骨”的形成是長期生活方式的結果:
缺乏力量訓練:不運動或只做有氧運動,肌肉逐漸流失。
節食減肥誤區:少食或高糖高碳飲食,只追求體重下降,忽略營養均衡及肌肉量的維持。
久坐不動:辦公族和學生黨由于久坐學習辦公、活動量少、不曬太陽,容易導致缺鈣、缺維生素 D,并造成基礎代謝率下降。
睡眠不足與高壓狀態:影響激素分泌,肌肉合成受阻。
“脂包骨”可能比純胖更危險
別以為“脂包骨”只是外觀問題,它的健康隱患,甚至可能比肥胖更嚴重。
1、代謝綜合癥
肌肉減少性肥胖常伴有代謝異常,包括以下幾點。
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是指胰島素在機體中的生理作用減弱,是多種代謝相關性疾病發生的常見病理機制。
其病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激素分泌增多及其他疾病等。特別是腹型肥胖,是導致胰島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而脂包骨人群肌肉少、容易形成胰島素抵抗,導致葡萄糖調節能力下降,糖尿病風險上升。
脂肪肝:
脂肪肝,也稱脂肪性肝病,是由各種原因,如遺傳易感性、環境因素和代謝應激引起的,以肝細胞脂肪變為基本病理特征的疾病。
它可以分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特殊類型脂肪肝,其中以非酒精性肝病最常見。
患病的人群主要是腹型肥胖、代謝綜合征、2 型糖尿病以及長期過量飲酒者。
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也稱高血脂或血脂異常,通常指血漿中甘油三酯和(或)總膽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
肌肉減少性肥胖者缺乏肌肉參與代謝,導致體內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積,容易發生高脂血癥。
2、骨骼與關節問題:瘦不代表輕盈
· 骨密度下降:缺乏負重訓練,骨骼刺激不足,骨質疏松風險上升。
· 關節穩定性差:肌肉是保護關節的重要屏障,肌肉少容易導致膝蓋、腰椎等部位受傷、退變。
3、其他隱患
你可能沒意識到的“亞健康”狀態。
疲勞感增強:基礎代謝率低,能量供應不足,容易感到疲憊。
免疫力下降:肌肉與免疫系統密切相關,肌肉少可能影響免疫功能。
情緒波動:運動不足、營養不均衡也可能影響情緒穩定性。
“脂包骨”不是一種“優雅的瘦”,而是一種“虛弱的瘦”。
如何改善“脂包骨”?
好消息是,“脂包骨”并不是不可逆的。只要方法得當,完全可以從“假瘦”蛻變為“真健康”。
1、增加力量訓練:肌肉才是健康的底氣
· 抗阻訓練是關鍵:啞鈴、杠鈴、自重訓練(如深蹲、俯臥撐)都能有效刺激肌肉生長。
· 每周至少 2~3 次:規律的力量訓練能顯著提升肌肉量與基礎代謝率。
· 不要怕“變壯”:很多女性尤其容易擔心練出“肌肉塊”,但實際上,適度訓練只會讓線條更緊致。
※ 小貼士:初學者可以從彈力帶訓練或徒手動作開始,逐步增加強度。
2、合理膳食:吃得對,才能練得好
· 增加蛋白質攝入:雞胸肉、豆腐、雞蛋、牛奶等都是優質蛋白來源。
· 控制精制碳水:減少白米飯、甜點等高 GI 食物,避免脂肪堆積。
· 補充健康脂肪:如堅果、牛油果、橄欖油,有助于激素平衡與肌肉修復。
※ 小貼士:每餐都要有蛋白質,別讓訓練白費。推薦大家使用 211 飲食法,每餐 50% 蔬菜,25% 魚肉蛋豆制品,25% 主食。拿你的拳頭來比對:2 拳頭大的蔬菜 + 1 拳頭大的魚肉蛋 + 1 拳頭大的主食。
3、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動起來,別久坐
· 每小時起身活動:哪怕只是走動幾分鐘,也能改善血液循環。
· 增加日?;顒恿浚嚎熳?、騎車都是不錯的選擇。
· 保證睡眠質量:肌肉修復與生長在睡眠中進行,睡不好,練也白練。
※ 小貼士:別熬夜刷劇,你的肌肉在夜里等你修復它。
“脂包骨”身材提醒我們,健康不只是體重數字,更是身體的組成與功能。與其追求“紙片人”身材,不如打造一個“有肌有力”的身體。
畢竟,真正健康的瘦,是能跑能跳、能扛能提的那種,是“有肌有力”的瘦。
所以,下次你照鏡子時,不妨問問自己:“我是真的瘦,還是假瘦?”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就從今天開始,練起來吧!
策劃制作
作者丨鄧婷 骨科主治醫師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骨科分會委員
審核丨查英 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內分泌副主任醫師
策劃丨王夢如
責編丨王夢如
審校丨徐來 張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