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問界M7上市爆了:余承東給友商依然留了活動空間
倘若將全新問界M7的新問定價置于去年乃至前年,大概率一定不會像現在如此火爆異常。上市商依
9月23日,爆余男同???得到?做全新問界M7正式上市。承東新車共計推出6款車型,然留每款均提供5座和6座雙空間布局,活動其中增程版全系標配四驅,空間售價27.98-35.98萬元;純電版全系標配華為乾崑智駕ADS4高階版,新問售價31.98-37.98萬元。上市商依
從定價而言,爆余新車并不算“便宜”,承東甚至一時間讓人難以完全接受M7步入35萬元以上價格區間,然留畢竟老款M7的活動起售價曾下探至24萬元左右。但也正因如此,空間男同???得到?做余承東似乎為所有友商預留了一個突破口,新問或者說是一條“活路”。
不過,發布會后市場給出的反響仍然很強烈,發布會后僅5分鐘,大定訂單便突破1萬臺,1小時后更是沖至3萬臺,結合此前火爆的預售表現,可見全新問界M7的產品力得到了大家廣泛認可。
究其原因,大家心知肚明:眼前這臺全新M7,早已不是從前那臺M7。它從外至內經歷了徹頭徹尾的“重塑”,堪稱鴻蒙智行站上技術頂峰之時的標桿之作。
一次脫胎換骨的換代
全新問界M7有很多天翻地覆式的新變化,比如最直觀的外觀造型、內飾設計、和座艙布局。這些肉眼可見之處,幾乎已經找不出老M7的絲毫痕跡,不少人稱它是“M8青春版”,就是因為它承襲了M9和M8最新一代家族旗艦設計語言,營造出十足的高級感和豪華感。
但相比之下,那些全新M7看不見的地方更值得細說。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電子電氣架構猶如人體的骨骼與神經,從根本上決定了一輛車的先進程度。全新問界M7升級了HUAWEIiDVP智能汽車數字平臺,內部千兆以太環網通信,統一的“數字大腦”和“神經中樞”讓中央集成協作變得尤為高效。
舉個例子:發布會上演示的“后排乘客開門時,二排吸頂屏自動顯示側向盲區影像”這一功能,背后正是座艙與智駕感知硬件毫秒級協作的成果。而這,僅是其先進架構能力的冰山一角——強大的底層架構,為未來OTA留出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架構底層革新帶來的提升是全局性的:
·底盤硬件升級為前雙叉臂+后五連桿結構,Max及以上版本標配雙腔空氣懸架和連續可變阻尼減振器。源自華為的途靈平臺不僅帶來更極致的濾震和操控表現,還支持“貓頭鷹轉向”、“高速爆胎主動穩定控制”等智能底盤黑科技,顯著提升行駛便利性與安全性。
·NVH隔音表現據稱達到“屠榜級”水準,在100km/h和120km/h高速行駛時的車內噪音實測表現,甚至超越了當前榜單頭名的理想MEGA等車型。
得益于與M8、M9的同源核心技術下放,新M7用戶也能享受到越級的旗艦行駛品質與駕乘體驗。
智能化,最深的的護城河
談到鴻蒙智行,必然離不開華為全棧智能技術的加持。
全新問界M7Max以上車型標配華為乾崑智駕ADS4高階版。硬件上搭載包括前向192線激光雷達、后向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和3顆分布式4D毫米波雷達在內的總計34顆感知傳感器。軟件上交付即支持ADS4,帶來車位到車位2.0、泊車輔助VPD2.0、全維防碰撞CAS4.0等新功能升級。
ADS4是華為乾崑智駕今年最重磅的一次跨代式升級,其采用的新一代WAWA架構,結合云端世界引擎模型和車端世界行為模型,使系統端到端時延降低50%,重剎率降低70%,實際體驗可用“極度絲滑”形容。不論在大路行駛還是小路高難度場景中,新系統都展現出了行業斷檔領先的“流暢度”和“擬人化”。
即便是入門版的Pro車型,也首發了行業首個艙內激光雷達方案。這使得Pro版同樣具備安全好用的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和GOA通用障礙物識別剎停避讓等功能,極大確保了行車安全
智能座艙方面,鴻蒙5系統搭配16.1英寸3K中控大屏,在主題界面、影音娛樂、手車互聯、小藝語音大模型等方面均有重磅升級。系統美觀度、智能生態及開放能力更為強大,智慧體驗藏于無數細節之中。
定價為友商預留空間
顯而易見,全新問界M7的換代策略并未迎合市場的“價格戰”,而是跳出低價競爭泥潭,轉向以“價值升級”為核心的產品力突破。
新車產品力升級幅度之大,清晰可感。因此,即便最終定價比部分人預期略高,依然無法阻擋它在極短時間內引爆訂單。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愿意為實實在在的產品力買單。
而對其他品牌來說,一個重要的信號是:全新問界M7的起售價設定在27.98萬元,真正走量的Max版本更是31.98萬元起步。這意味著它主動避開了30萬元以下的激烈紅海,并未選擇以低價橫掃市場。余承東的這一定價,無疑為眾多友商留下了一個寶貴的市場緩沖帶。
試想這臺車真的將起售價壓進25萬元區間,整個中高端新能源市場必將迎來一場“腥風血雨”,這樣的定價也巧妙避免了與華為旗下其他“界”系列產品形成內耗。例如定位相近的智界R7仍可與之形成互補,共同覆蓋20-35萬元價格段,實現協同發展而非相互競爭。
總結來看,全新問界M7憑借全方位產品力躍升和精準的定價策略,成功實現了“價值戰”對“價格戰”的超越。它不僅證明了市場愿意為優質產品買單,也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