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男女的左撇子事情都操心不過來,最近,新西向注新西蘭開始張羅一只蝸牛的只蝸“婚姻”。
Ned,牛征是婚螺一只來自新西蘭的花園蝸牛,種類很普通,殼反學名散布大蝸牛(Cornu aspersum),孤生數量也很可觀,左撇子按理來說,新西向注這一類的只蝸蝸牛要尋找愛情并不難。
然而,牛征Ned的婚螺窘境體現在它罕見的螺殼上。
它的殼反螺殼天生反向,其他同類蝸牛是孤生右旋的,即螺殼在身體右側旋轉,左撇子而它卻是左旋的,螺殼盤繞的方向完全相反,相對應內臟也是反著來的,尤其是生殖器官。
大多數蝸牛雖說是雌雄同體,但要生孩子必須要異體繁殖,過程中兩蝸牛不分雌雄,會互相交換“精子”,各自都能生孩子。為了助興,期間蝸牛還會射出“戀矢”——一種鈣質的管子扎入對方體內。
左旋蝸牛和正常的右旋蝸牛,彼此是鏡像的,配對時,顯然端口無法正確匹配。所以,Ned想要找到另一半并成功繁育下一代,它也只能找“左撇子”。
但現實總是殘酷的,Ned這樣螺殼反向的個體,出現的概率只有四萬分之一。
這就意味著,僅靠Ned自己的努力是無法完成的,于是就有了新西蘭民眾為Ned征婚的活動。
白色細細的管子就是戀矢
“四萬個里挑一個”的蝸牛征婚
蝸牛取名Ned,是有出處的,它的發現者吉賽爾·克拉克森(Giselle Clarkson)是根據動畫片《辛普森一家》中的左撇子鄰居名字——內德·弗蘭德斯 (Ned Flanders)而命名。
吉賽爾是一位插畫家兼作家,有一天她正在清理自家院子,挖蔬菜的時候偶然發現一只蝸牛。
她看著這只蝸牛,總覺得它很怪,但又說不出哪里怪。拿手上端詳了半天才意識到,蝸牛螺殼罕見地往左邊卷曲,常見的蝸牛殼是往右的。
Ned相關的插畫
吉賽爾曾在地理雜志工作過,接觸過左旋螺殼的蝸牛,她知道這只蝸牛是相當特殊的個體,隨后就給它取名Ned,并安置在魚缸里,最后還聯系了雜志社,告知了這一發現。
在雜志社的組織和推動下,新西蘭就發起了一場全國性的“左撇子”蝸牛尋找伴侶活動。
只不過,按照反向螺殼出現的概率來看,這一次“征婚”,不是百里挑一,而是“四萬個里挑一個”。
網友還煞有其事為其填寫了“約會資料”:它善于傾聽,有房,喜歡西蘭花,但是個左撇子,不接受跨國戀,希望能找到滿意的伴侶。
雜志社也號召民眾多在自己院子里翻翻找找,尤其是溫和潮濕的夜晚,蝸牛很多,拿個手電筒照一照,也許就能為Ned找到獨一無二的愛情。
只要參與的人足夠多,四萬分之一的概率,也不是難題。
上面這只是左旋蝸牛Jeremy
為反向蝸牛征婚的成功案例
事實上,Ned不是第一個因為螺殼反向而愛情不幸的蝸牛,在它之前,是有成功案例的,主角名字叫Jeremy。
和開頭Ned一樣,Jeremy也是螺殼反向的“左撇子”,出生于英國倫敦,是一個退休科學家發現的,后期由英國諾丁漢大學接收并飼養,征婚也是諾丁漢大學研究人員組織的。
經過全民的努力,最終還真找到2只左旋蝸牛,分別是Tomeu和Lefty。
搞笑的是,三只蝸牛的相親會面不是很順暢,原本是主角的Jeremy,最后卻淪落成了“電燈泡”。來相親的Tomeu和Lefty居然配對了,之后生下了 170 只正常螺殼的蝸牛(右旋)。
好在Jeremy沒有放棄,不計前嫌還是和Tomeu配對成功了。
之后沒多久,Jeremy就死了,它總共有56只后代,也都是右旋的蝸牛。
左旋和左旋孕育下一代,為什么生出的后代都是正常的右旋?
關于這一點,諾丁漢大學的遺傳學家安格斯·戴維森也研究過,于2020年在《生物學快報》上發表了論文。
一直以來,科學家普遍認為,蝸牛螺殼左旋,是基因突變遺傳的,屬于隱形性狀,但遺傳方式不是純粹的顯性-隱性這么簡單。
這種性狀不是由生物體自身的基因型決定的,而是由蝸牛母體決定。
科學家稱之為“母體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母體特有的一些物質,例如營養物質、激素、mRNA和蛋白質等,對后代某些性狀的表達有直接影響。
然而,針對花園蝸牛(散布大蝸牛)的螺殼左旋,遺傳學家安格斯·戴維森提出了新的見解。
他認為發育意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逆轉節點出現在第三次卵裂,這種轉變沒有特別的規律,具有偶發性,誘發的因素也有很多。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決定花園蝸牛螺殼左旋的原因不是單一的,可能需要多種因素疊加才能實現。
在研究中,即使父本母本都是左旋,它們的后代依然會保持右旋,就說明左旋出現的概率極低,單一因素無法實現。
也正是因為如此,新西蘭才會大費周章為稀有的左旋蝸牛Ned征婚。
最后,也在這里,預祝Ned“征婚”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