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智能汽車賽道最重要、離自拉最受關注的動駕進展,來了——
特斯拉FSDV14版本,駛又斯克17c.c起草網登錄入口剛剛正式推送。近步
技術上千億級別參數模型落地,布馬首次實現Robotaxi和量產車真正同源同架構,產生大模型通用自動駕駛邁出第一步。意識
體驗上,離自拉北美用戶直呼“牛X”:
馬斯克說:V14版本的動駕FSD,感覺已經產生了自我意識。駛又斯克
真的近步這么厲害?
FSD V14,體驗如何?布馬
打通——這是剛剛向用戶全量推送的FSD V14.1的最大亮點:
打通了各種停車、接駁功能和開放道路上的產生智能輔助駕駛體驗。
也就是意識國內用戶更加熟悉的車位到車位駕駛能力,V14現在能夠處理完整的離自拉17c.c起草網登錄入口door to door行程。
有不少用戶已經上傳了實測體驗:
這個場景中,FSD在地下車庫中自主繞行找路,然后順利通過停車場閘機,尤其是還專門停車等用戶繳費。
真正厲害的是這個場景,用戶自家庭院內部的不規(guī)則非鋪裝車道,FSD能自主駛入駛出,還能自主停進堆滿雜物的車庫:
這種私人內部道路,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地圖先驗信息,完全靠系統(tǒng)對環(huán)境的認知理解能力,似乎表明FSD現在也在采用類似VLA的大語言模型。
說到理解能力,還有用戶發(fā)現V14版的FSD,現在除了能自主駛入駛出麥當勞點單取餐車道外,還能精準識別付款與取餐位置:
以及,FSD現在還能在繁忙的停車場中漫游尋找車位,一輛車駛離之后,FSD迅速“搶占”了這個珍貴的車位資源:
行車過程中,FSD也更像一個會思考的老司機了:
FSD穿過這個路口準備左轉,但在完成轉彎之前,信號突然變紅,于是FSD自動倒車到標線后面,全程沒闖紅燈,也沒有妨礙其他車輛。
再比如,另一位用戶實測中發(fā)現,FSD幾乎是看到消防車的一剎那,就自動打轉向燈路邊停車,迅速騰出通行空間:
不少用戶感嘆,現在FSD好像知道眼前正在發(fā)生什么,馬斯克則直接說:Feel Alive。
FSD感覺就像活的一樣,已經有了意識。
這其實就是FSD V14的厲害之處,所有的停車、接駁、避讓等等,完全不再依賴記憶學習,或地圖眾包模式。
FSD具體更新了什么?
從功能來看,FSD更新其實挺“波瀾不驚”的。
包括:
新增到達選項(Arrival Options):駕駛者可選擇目的地停車類型,包括停車場、街邊、車道、停車庫或路邊停靠。
系統(tǒng)可識別警車、消防車、救護車等緊急車輛并自動避讓或靠邊停車。
實現對封路與臨時繞行的實時處理。
增加自定義“速度檔位”以調整駕駛風格。新增“SLOTH”模式,以更低車速與保守變道策略應對復雜路況。
改進對固定與動態(tài)障礙(如路障、樹枝、輪胎碎片)的避讓能力。增強FSD在系統(tǒng)異常情況下的穩(wěn)定運行與恢復能力。
新增前攝像頭自動清洗系統(tǒng),可根據車速優(yōu)化清洗強度,并在車內擋風玻璃有殘留影響視野時提醒用戶前往服務中心清潔。
感覺像是對已有功能的繼續(xù)優(yōu)化,但官方一句話透露天機:
視覺導航整合:將導航與路線規(guī)劃納入基于視覺的神經網絡。
也就是說,特斯拉終于完成了一段式端到端的過渡,V14版本完全重構了模型。
馬斯克透露參數量是至少是V13版本的4.5-10倍,對比每個版本馬斯克的表態(tài),合理推測V14版本的FSD,背后基座模型參數量至少是大幾百億甚至千億級別。
這意味著目前只有搭載HW4.0硬件的特斯拉用戶,才能體驗V14。
不過這仍然能表明特斯拉已經解決了有限算力下的模型優(yōu)化問題,畢竟同樣是數百TOPS的硬件基礎,行業(yè)內大部分玩家在10Hz左右的頻率下,最高能跑數十億至百億參數。
百億以上參數方案,比如小鵬的VLA,底層算力已經超過2000TOPS。
另外,盡管V14版本說明中還寫清楚需要人為監(jiān)管,但從功能體驗上來看,作為量產車上搭載的FSD正在快速和特斯拉Robotaxi對齊。
比如系統(tǒng)對各種障礙的動態(tài)避障能力、異常情況下的穩(wěn)定運行與恢復能力、傳感器自清潔功能等等,完全是L4、Robotaxi的運營要求。
這其實也是整個自動駕駛、智能汽車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實現量產車與Robotaxi的同源同架構落地交付。
馬斯克篤信、特斯拉代表的自動駕駛“升維”路線,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大模型通用自動駕駛,邁出了驗證的第一步。
對于L4賽道來說,之前特斯拉Robotaxi落地運營可能還只是“前菜”,真正的沖擊才剛剛開始:特斯拉開始率先模糊、拆除L2與L4的壁壘。
架構同源體驗打通,監(jiān)管上避開了“開城落地”的審批限制,跳出地理圍欄迅速觸達每一個普通用戶。
Robotaxi的兩條不同商業(yè)落地路線,也許要開始“生死時速”了。
對于廣義的汽車工業(yè)來說,特斯拉V14優(yōu)勢開始集中體現釋放,證明自研全棧軟硬件的作用的確不可替代,后續(xù)可能會被更多玩家押注。
當然對于軟硬件實力要求會前所未有的高。如今車企采購多家供應商自己做整合的所謂“自研”,只能解決智能化有沒有的問題,可能存在永遠也無法突破的天花板。
也許,今后“自動”和“輔助”的判別條件,不再是傳感器數量或算力,而是是否有全棧自研、軟硬件底層融合帶來的體驗優(yōu)勢。
2025年,自動駕駛是不是真的走到了技術路線、商業(yè)模式、競爭格局開始全面收斂的轉折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