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發表
中新網成都9月19日電 (賀劭清 和晶)當1916年,皮毛蛋華西協合大學的成都從華場網大學生在成都揮拍擊打“皮毛蛋”時,或許不會想到,網球100多年后的百年成都,不僅是西壩國際網球賽事的聚集地,還在每年職業網球“中國賽季”吸引全球愛好者追賽而來,到國更走出了多位大滿貫追夢人。際賽
由“皮毛蛋”開啟網球夢
20世紀初,網球網球隨來川辦學的百年外國人進入成都。早期網球以毛發為芯、西壩羊皮或布料為殼,到國成都人形象地稱它為“皮毛蛋”。際賽1916年,成都第一片網球場在華西壩建成,網球運動就此扎根——每當師生們揮拍對決,場邊總是觀者如山。
20世紀20年代,成都首場正規網球賽在華西壩打響。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標志著網球在成都從“閑暇消遣”正式轉向“競技運動”。
隨著網球熱度攀升,成都的網球場數量也快速增長。到20世紀30年代,全市已有50多片網球場,部分私人住宅中甚至建起專屬球場。
街頭巷尾,時髦青年騎著自行車,車把上掛著色彩鮮亮的進口網球拍,成了彼時蓉城最鮮活的“潮流符號”。
成都走出新中國奧運網球第一人
作為城市體育文化的重要部分,成都網球的軌跡始終與城市變遷深度交融。
新中國成立后,網球運動在成都迎來新的發展機遇。1958年,成都市網球協會正式成立,為網球的規范化推廣、組織化運營筑牢根基,也讓更多市民有了接觸網球的機會。
1984年,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網球彼時仍是表演項目。來自成都的李德鵬,成為站上奧運賽場網球項目的第一位中國人。
“輸了比賽,但開了眼界,這對我后來的網球之路影響太大了。”回憶起當年的經歷,李德鵬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感慨萬千。他坦言,能參加奧運會,全運會的參賽經歷是重要助力——早在那時,成都就已有不少網球運動員在全國賽事中嶄露頭角、斬獲佳績。
如今40余載過去,李德鵬仍深耕網球領域。身邊的業余球友為全運會積極備戰的模樣,讓李德鵬感觸頗深——“成都網球的活力,早就扎根在普通人中間。”
從“校園普及”到“國際舞臺”
成都網球的“破圈”之路,校園是重要的“推廣陣地”。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體育教師、校隊教練李樂認為,網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獨特價值:它既需精準技巧,更考驗臨場技戰術判斷、耐心與求勝意志;網球禮儀讓孩子們在運動中學會“守規則、懂謙遜”。
成都市網球協會副主席賀杰用“欣欣向榮、人才輩出、根基深厚”形容成都網球百年。在他看來,無論是供市民健身、辦賽事的球場數量,熱衷網球的愛好者規模,還是專業隊員的競技水平,成都都處于全國前列——這背后,是深厚的群眾基礎,更是強勁的發展后勁。
在職業賽事領域,從成都網球公開賽,到國際網聯世界網球巡回賽青少年年終總決賽、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亞太區外卡賽,越來越多國際賽事選擇“扎根”蓉城,讓成都成為中國網球“賽季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打造“未來中國網球發展新高地”
從百年前華西壩的“皮毛蛋”,到如今國際賽場的聚光燈;從李德鵬的“奧運首秀”,到網球新秀的“大滿貫追夢路”;從校園里的小小球員,到街頭巷尾的業余愛好者——成都網球的百年,為中國網球發展寫下生動注腳,也成為成都這座活力、包容城市的縮影,為其“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網協副主席白喜林19日在成都網球公開賽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正加大網球在西部的布局力度,計劃將成都定位為“未來中國網球發展新高地”。
白喜林表示,未來將推動更高水平的國際、國內賽事落地成都,同時依托當地文化與體育資源,挖掘和培養更多優秀網球人才。“借助天府之國的綜合實力,我們希望成都成為中國網球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為全國網球發展提供‘西部樣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