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王慶凱)中國新聞網《民生調查局》日前報道了“市野醫生”等品牌膏藥貼虛假宣傳一事,中新引發輿論關注。網評該膏藥貼宣稱“2分鐘接骨”“聯合東京醫學研究院匠心研制”,假洋憑借虛假宣傳,膏藥過億管在網上銷量突破百萬單。年銷能失
然而,元平記者調查發現,臺監這款膏藥實則為國內生產,中新成本僅2元一盒。網評所謂的假洋“東京醫學研究院”是在香港注冊的空殼公司,產品上的膏藥過億管日本博士頭像竟是老板自畫像的二次創作。其背后團隊還運作“藏老祖”“苗阿姐”等多個品牌。年銷能失今年5月,元平該公司因虛假宣傳已被鄭州市市場監管局處以20萬元罰款。臺監報道發布后,中新涉事店鋪的商品已被多個電商平臺下架。
一邊是被市場監管部門多次處罰,一邊卻是年銷售上百萬貼,營收過億元,甚至在電商平臺沖到熱銷榜前三。如此反差,令公眾大跌眼鏡。這款膏藥貼能持續在市場上興風作浪,除了商家利欲熏心、膽大妄為,相關部門和平臺企業的監管疏漏也是重要因素。
電商平臺、短視頻平臺作為商品宣傳銷售的重要渠道,理應對入駐商家資質及其發布產品服務內容進行嚴格審核。但現實情況是,虛假宣傳廣告在平臺上肆意橫行,背后則是平臺在利益與責任之間的失衡:一方面,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平臺放松了對商家資質和宣傳內容的審核;另一方面,平臺在技術和人力上或許存在不足,難以對海量的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甄別。
若平臺放任商家售假,不僅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消費者出于對平臺的信任購買商品,卻被虛假宣傳所欺騙,這無疑嚴重透支消費者的信任。同時,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擠壓了正規企業產品生存空間,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今年8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醫療廣告認定指南》,為醫療機構和互聯網平臺劃定了更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但“神貼”騙局仍屢禁不止,平臺難逃其咎。
要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平臺必須切實承擔起主體責任。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審核機制,對商家資質、產品質量、廣告內容等進行從嚴審查,從源頭上遏制虛假宣傳;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一旦發現商家存在虛假宣傳等行為,立即采取下架商品、封禁店鋪、列入黑名單等措施。
監管部門則要加強對平臺的監督管理,督促平臺加強網店資質審核和違規行為管理,對平臺落實主體責任形成有效的外部約束。同時,加大對虛假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形成震懾效應。只有監管部門與平臺企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凈化市場環境,讓消費者權益不再被各類“神貼”騙局侵害。(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進入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