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年前,時隔連鎖超市的快百老祖宗 A&P 收購了一批面包店、罐頭廠之類的年胖上游加工廠,開發自有產品。東又
通過自制造,把自A&P 獲得了巨大價格優勢,有品打的牌帶傳統夫妻式雜貨店毫無招架之力,統治了美國零售業近 40 年。時隔
也許沒人能想到,快百一個世紀后,年胖自有品牌會再一次成為商超博弈的東又關鍵籌碼。
現在,把自只要是有品大型商超,就在猛猛干自有品牌。牌帶
這不,時隔前幾天世超躺在沙發上看劇,隨手抓了點盒馬小零食,發現都印著大大的超盒算 NB。
捧著零食,抱著好奇一查,發現超盒算 NB 的自有品牌銷售占比已經達到了 60%。。。
爆米花味道確實不錯
不止零食啊。。。
叮咚買菜上,賣豆腐的豆有志,賣面食的良芯匠人,快手菜蔡長青,這些品牌都是叮咚自有。
賣菜平臺干著干著快成食品公司了。。。
這幾年家喻戶曉的胖東來也是啊,自有的 DL 系列,從啤酒飲料、浴巾毛巾覆蓋到了洗衣液,各種生活用品一應俱全。
圖片來源:小紅書@肥雞
所謂自有名牌,顧名思義,就是商超自己當出品人,從產品規格、原料選擇、包裝設計到品牌命名,都是商超說了算,最后打上自己的 Logo 進行銷售。
這山頭上,如今有山姆、開市客這般的老牌宗師,有前沿零售商瘋狂擴張,還有傳統商超巨頭永輝超市、步步高、華潤萬家等排隊進場,場面屬實是人擠人擠人,但總有人還想來擠擠。
自有品牌真就這么香嗎?
你還真別說,世超研究了一下,發現這事確實是誘人。
先從傳統商超的境遇說起吧,其實無需多言,隨手一翻老商超巨頭的財報,虧損、關店,批量出現,偶爾有一兩個能賺錢的,定睛一看,有個還是靠變賣家產。
日子過這么慘,傳統商超其實不冤枉。
你家里還有多少東西,會優先選擇去商超購買?
往往是著急要的,就閃送,快又方便,不著急要,就線上電商了,選擇更多,價格更實惠,而且都送到家門口。
零售業的戰場,無非圍繞幾個核心維度展開:品類、價格、體驗以及商品。
過去,傳統商超靠著一站式購齊還能打,但如今被各種新模式包夾,唯一能單點突破、建立起護城河的,似乎就只剩下 “ 商品力 ” 這一項了。
靠著千篇一律的品牌貨,肯定是沒啥競爭力的,別說跟其他超市競爭了,恐怕就連品牌旗艦店也未必打得過。
自然而然,自有商品進入了商超視野。
商超對消費市場有直接把握,比如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甜品的口感,那就把植物奶油換成更細膩的動物奶油,把原本絲滑綿軟的巧克力做出脆爽的外殼。
而且決策、更新換代的速度都能比較快,可以直接跟熱點出產品,比如冰杯,這樣一來,就能緊貼上年輕人的喜好和審美做產品,有些消費大產品,做個產品線,可能得先調研琢磨個半年。
而獨家產品一經開發出來,往往會跟渠道深度綁定。
想吃?你就必須來我這。
當然,也有許多成熟的日化產品,并沒有太大革新空間。
但自有商品也有妙招,咱們不是把中間經銷商砍掉了嘛,省下來的利潤,我拿走一部分,還能再花一部分在常規商品上。
根據北京商報報道,一位母嬰產品渠道商表示,自有品牌的利潤約為30%-40%,銷售同類別的品牌商品利潤僅為 10%-20%。
這中間的利潤差達到了 10%~30% 這個區間,假設利潤差為 30%,且商場固定賺 10%,多出來的 20% 可以再投入到商品品質上,或直接讓利給消費者,主打一個極致性價比。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太復雜了,我還是懶得算啊。
猛如胖東來,直接把進貨價算出來給你,反正貨是自己進的,價格門兒清。。。
甚至還給出了很多商品的成本分解表。。。
像白酒、大月餅、洗衣液等等產品,有的因為性價比,有些是改良后確實踩中了消費者新需求,成為了網絡爆款。
買得到,買不到,覺得好吃,覺得難吃,都能拿出來討論一番。
品牌做好了之后,一通百通,消費者還自動把你的自營套上濾鏡。
過去我們安利零食,分享的是具體哪個牌子哪個產品好吃。
現在社交媒體上刷屏的,是“ 山姆必買清單 ”、“ 胖東來必吃榜 ”、“ 盒馬無限回購清單 ” 。
讓渠道超越了它所售賣的商品,成為了消費者心中最響亮的品牌。
說白了,有什么就賣什么的搬運工模式,已經走不通,如今的零售行業紛紛轉身,試圖成為一個懂大家想要什么的生活專家。
掌握供應鏈,生產自有商品,就是最關鍵一步。
自有商品的模式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
根據《 2023 年中國商超自有品牌案例報告 》,Costco 的自有品牌科克蘭 2021 年銷售額超過 590 億美元,占總收入的31%。山姆的自有品牌 Members Mark 銷售占比同樣占 30% 左右。
放眼歐洲,更是主流趨勢。
根據 NielsenIQ 的數據,預計 2024 年,自有品牌的總銷售額將達到 3520 億歐元,其中最大的三個食品雜貨市場,德國、英國和法國的自有品牌合計份額為 39.7%
中國零售進入大型賣場模式的時間比較短,未來還有很多想象空間。
一切是不是聽起來還挺美好的?
但是啊,這里世超忍不住潑點冷水了。
現在,你是一家連鎖商超的老板,洞悉了自有品牌的種種好處,已經準備大賺特賺了。
但在賺錢之前,你發現等待你面前的第一關就是各種巨大的前期投入。
比如你想學山姆,弄個烘烤間,巨大的玻璃窗讓人能一眼望到里面的烘烤進度,一邊排隊一邊聞著香味,別提多誘人了,那么好,先掏一筆設備投資吧。
除了額外的資金投入,這事而且還非常考驗預判。
做什么類目?什么產品?現在市面上的產品是什么樣的?消費者更想要的產品方向是什么?
如果你只是做貼牌,往代工廠生產的產品上貼個自己 logo 就完事,那還是缺乏核心競爭力跟差異化,一旦競爭不過市面上的其他產品,很容易滯銷。
尤其是,這些自有商品會跟商超的品牌信譽掛鉤。
你找的供應鏈強不強?你有沒有品控能力?代工廠會不會以次充好?
做得好就是這個品牌可以無腦買,但如果守不住質量,很有可能以后就會無腦拒了。
傳統模式下,賣不掉的品牌貨或許還能退給供應商或經銷商,但自有品牌的庫存風險幾乎是全由商超自己承擔。
做自有品牌看起來輕松,但其實是對市場洞察、產品把關、供應鏈能力以及庫存消化能力等多環節考驗。
說實話,很多商超其實不具備這些能力。。。
國內商超頭部企業永輝超市,算是行業內的佼佼者,但學習胖東來以后,目前也仍在陣痛階段。
在最近的財報中,二季度凈利潤出現虧損擴大,未來如何還有待觀望。
成功的密碼能不能復刻,尚不可知。
但現在很多行業內的中腰部玩家,似乎已經在研究,如何擠入這個市場。
人在溺水的時候,總要抓住點什么,自有品牌只是恰好,成為了這根稻草。
但,如果是匆忙進場,那么這根稻草,可能是壓垮駱駝的那一根;如果能借此真正沉下心來,理解消費者,打造差異化產品,那么也許它會是那塊能夠渡過險灘的浮木。
無論如何,自有品牌不是一張逆風翻盤的彩票,而是一個放大器:
放大強者的優勢,加速弱者的淘汰。
頂: 9436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