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上,睡前經常能夠刷到網友們分享自己與伴侶睡前“ Deep talk(深度交流)”的夫的難體驗,有人覺得這是不恩污網站下載大全靈魂深處的交流與碰撞,也有人覺得這是睡前最親密和浪漫的一件事情,認為這種毫無保留的夫的難談話總會讓人感到非常幸福。
不過,不恩也有不少人表示,睡前不知道該怎么與伴侶進行這種 “Deep talk” ,夫的難有時候就算想和伴侶聊聊心里話,不恩也很難開口。睡前所以,夫的難今天的不恩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親密關系中的睡前深度交流到底是什么,以及應該如何與伴侶進行這種深度交流。夫的難
什么是不恩 Deep talk?
Deep talk,在心理學中也叫作實質性對話(Substantive conversations),指的是一種涉及有意義的信息交換的對話,比如交流個人經歷、價值觀、感受以及愿望等主題。污網站下載大全
心理學研究認為,深度交流和日常的閑聊(Small talk)都是社交方式之一,只不過閑聊更偏向于建立和保持淺層的社會聯系,比如跟同事打招呼、問鄰居“吃了沒”等,而深度交流則更適用于朋友、家人和伴侶這些比較緊密的關系中,能夠提升關系帶來的意義感和幸福感。
尤其是對于愛情來說,深度交流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認為,建立一段深層次的親密關系就像洋蔥剝皮,外層是表面信息的交流,內層才是核心的自我,只有一層一層地逐漸增進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才能建立穩固而持久的親密感。
對此,心理學家亞瑟·阿倫(Arthur Aron)等人設計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產生愛情的 36 問”實驗,他們讓 100 名陌生人兩兩配對形成 50 對組合,然后在 45 分鐘內完成三組不同深度的交流任務,每組包含 12 個問題或活動,一共 36 個:
· 淺層交流任務:雙方只進行基本信息的分享,例如“你想出名嗎?以怎樣的方式”“你最近一次唱歌是什么時候”“如果你能獲得一種能力,那會是什么”等。
· 中層交流任務:雙方交流個人經歷和感受等較為私人的信息,例如“你夢寐以求的事情是什么?為什么沒有去做”“你最珍貴/糟糕的回憶是什么”“你和媽媽的關系怎么樣”等。
· 深層交流任務:雙方交流內心最深處或最脆弱的信息,例如“誠實地告訴對方,你喜歡 Ta 哪些地方”“你上次在別人面前或自己哭時什么時候”“向對方征求某個私人問題的建議,并請對方反饋在 Ta 看來你對此是怎樣的感受”等。
結果發現,越是深層的交流,就越能提升雙方的親密感。最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些參與者在完成實驗后真的成為了情侶,甚至有一對最終還結成了夫妻。[2]后來還有研究發現,當人們在面對壓力時,如果能與伴侶進行深度的交流,就能很好降低生理和情緒上的應激反應,表現出更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3]不僅如此,經常有深度交流的情侶,其分手的可能性更低,關系質量也會更高。[4]所以,強烈建議所有的情侶或夫妻都試試與對方進行深度交流,感情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Deep talk 的三個要素
那么,在親密關系中,怎樣的對話才算是一次深度交流呢?心理學家洛朗索及其同事通過研究 158 名處于戀愛關系的參與者在 1-2 周內的互動情況發現,一次能夠有效提升親密感的聊天互動必須包含以下三個要素:[5]
·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指個體主動向對方分享關于自己的個人信息、想法、感受或需求。
· 伴侶表露(Partner disclosure):指對方向自己表露內心想法、感受或需求的程度。
· 感知伴侶回應(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指當個體表露自我時,主觀上感受到伴侶對自己的回應是否理解、重視和接納。
也就是說,深度交流不能只是單方面的訴苦或說心里話,而是一個要求雙方都積極參與其中的雙向表露過程,兩個人輪流地分享、表達和傾聽,并且帶著理解和接納的姿態來回應對方。
舉個例子,假設你對伴侶說:“我最近感覺工作好迷茫,每天都在做重復的事情。”這時,如果對方只是在聽完了以后淡淡地回一句:“沒辦法啊,工作不都這樣嗎。”這就很難變成深度的交流,因為既缺乏積極的回應,也沒有來自伴侶的自我表露。
但是,如果伴侶可以這樣回應:“感覺你對這份工作不太滿意,是感覺沒什么成長嗎?”這就會讓人感到自己的情緒是得到重視和理解的,從而提升分享欲,比如你可能會接著說:“是啊,我擔心這樣不利于以后的晉升。”
而這個時候,伴侶也能夠順勢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我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尤其是之前那份工作就是這樣的。”所以,如果伴侶之間的對話能夠同時具備雙方的相互表露以及積極回應,那就是一次很好的深度交流,會讓雙方在互動的過程中增進彼此的了解,傾訴內心的情緒,又能感受到彼此溫暖的愛與支持。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情感上的表露比聊客觀事實更能增進親密感。也就是說,深度交流里不能只聊“發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分享“這件事對你意味著什么,讓你有怎樣的感受”。
比如在“今天開會的時候我的方案被批評了”(事實表露)以外,再加上一句“這讓我好難過啊,感覺我不適合這份工作”(情感表露),這樣才能促進彼此的交流真正進入到更深的層次。
怎么開啟 Deep talk?
前面說了這么多深度交流的好處,道理咱都懂了,但是具體該怎么做呢?接下來,我們就提供幾個心理學 Tips,幫助大家學會在關系中主動創造更多的“Deep talk”時刻。
1、約定合適的時間
深度交流很需要有一個相對安靜和舒適的環境,試想一下,如果你剛忙了一天的工作,伴侶突然拋出一句“你覺得我們現在的關系怎么樣”,這就很難讓人愿意進入深度的交流。更好的做法是兩個人約定或特意空出一段合適的時間,比如可以選擇睡前半小時,把手機放到一邊,在這個只屬于彼此的時間里聊聊最近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選擇在飯后或周末散步的時候,跟對方聊一聊心里話。
2、從小議題切入
很多人覺得深度交流很困難,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要聊理想或創傷等很復雜的話題。但是,深度交流未必從一開始就要觸及內心最深處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從日常的一些小小的事情切入,將其變成一次溫暖的深度對話。
比如我們可以向伴侶分享今天的工作成就,和伴侶一起聊一聊最近生活中引發的感觸,比較喜歡的事物和活動等等,都是一些很容易開口,聊起來也很輕松愉快的議題。
3、多傾聽,少評判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于將對話當作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所以當伴侶傾訴焦慮和壓力時,很容易就會立刻進入一種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聊天模式,一味地提供建議。但是,這樣卻很容易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感受沒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重視,很難進入深度的交流。
所以,建議大家在深度交流中暫時放下這種模式,嘗試一種陪伴式傾聽,就是不急著插話和提建議,只需要點頭、對視或回應一些簡短的詞語,比如“我懂的”“對啊”。
等對方充分表達和分享以后,不要評判對方的做法和感受,而是給予共情式的反饋,比如可以這樣回應對方:“感覺你最近確實壓力挺大的”“所以那個時候你真的很需要支持對不對”。
4、多用開放式問題
在心理學家阿倫設計的“產生愛情的 36 問”中主要采用的就是開放式問題,因為這種問法能夠引導對方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愿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是不是、好不好”的層面,從而更容易創造出一段深度的對話。
因此,當我們準備與伴侶來一次“Deep talk”時,就可以試試兩個人輪流回答類似下面的開放式問題:
· “最近發生的事情里,有哪些讓你比較印象深刻的事情?”
· “有什么小目標,是你很想要實現的?”
· “你生命中最尷尬的一次經歷是什么?”
結語總而言之,Deep talk 其實并不難,我們可以將它看作親密關系中的一種充滿溫柔和愛的相處習慣,就像一條愛情的涓涓細流,日復一日地滋養著彼此的關系。愿你和你愛的人,都能擁有和享受彼此的 Deep talk 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