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的平臺基建轟鳴聲逐漸被服務器蜂鳴取代,當流水線上的工業工廠工人與機械臂協同工作,未來工廠究竟會是互聯什么形態?
9月16日,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新一批燈塔工廠入選名單,網鑄12個新站點加入全球燈塔網絡,時代斯引有6家位于中國。卡奧其中,建設卡奧斯參與賦能的平臺基建海爾上海洗衣機互聯工廠、海爾重慶冰箱互聯工廠,工業工廠以及電力設備行業、互聯工業衡器行業2家龍頭企業共四家成功入選,網鑄成為全球燈塔網絡的時代斯引新成員。 截至目前,卡奧平臺已在全球賦能燈塔工廠16家,建設覆蓋10大行業,平臺基建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覆蓋行業最廣的“燈塔集群”,為行業打造規模化、可復制的AI智能制造體系提供了樣板。
在人工智能重塑各行各業的當下,傳統制造模式的邊界正在被如何打破?那些曾引領行業的“燈塔”,又該以怎樣的姿態,在AI時代持續照亮全球制造業的升級之路?卡奧斯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錄城對這些問題一一詳解,勾勒出人工智能時代未來工廠的核心形態:即不再局限于單一工廠的邊界,而是通過技術協同與生態構建,成為推動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加速工廠蝶變
8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要實現人工智能與六大重點領域的深度融合,智能終端和智能體應用普及率將超過70%。這項政策標志著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引擎。
在這場變革中,燈塔工廠以其領先的實踐成為制造業智能轉型的典范。它們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深度融合機器人、物聯網(IIoT)、數字孿生、5G等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在效率、質量、可持續性等維度展現出行業領先水平。
燈塔工廠并非靜態的“樣板間”,而是動態優化的“新技術落地典范”。AI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為制造業轉型拓展了更大空間,而燈塔工廠則承擔起技術驗證、場景復用的關鍵角色,引領整個行業在創新中持續前進。
以卡奧斯的實踐為例,其從2018年賦能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打造中國首座燈塔工廠起步,如今已在全球范圍內賦能16家燈塔工廠,覆蓋10類品類,逐步完成了從“單點賦能”到“全球規模化賦能”的跨越。
陳錄城表示,讓AI在工業場景中真正落地并創造價值,打通“工業數據到工業智能”的全鏈路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前提。卡奧斯始終聚焦AI在工廠全流程的滲透,將其融入供應鏈規劃、生產、質量、交付等每一個環節,只有實現工業數據的高效流轉與深度挖掘,才能真正達成“AI+工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
未來工廠的“表里”內核
如果說人工智能的變革重新定義了燈塔工廠的內核,那么當下燈塔工廠的“進化”,正將AI驅動的智能工廠演進推向新的高度。在這樣的背景下,卡奧斯打造的軟硬一體化“AI+工業互聯網”生態,呈現出“天空地”協同的完整技術體系,即以天智工業大模型為頂層技術支撐,行業智能體與工業軟件構成“空中鏈接”,智能終端及工業機器人則成為落地手段。這一體系讓工業AI既擁有思考決策的“大腦”,也具備執行操作的“四肢”,實現了感知、決策、執行的完整閉環。
在這一體系中,工業大模型是“里”。作為整個智能制造系統的“數字大腦”,天智工業大模型基于海量工業數據沉淀出通用工業知識基座、工業機理模型與專家模型,為技術落地筑牢根基。
它突破了“通用大模型”的泛化局限,打造出“一行業、一模型”的垂直模式,通過行業數據資產的持續積累與專業知識的深度注入,在每個垂直領域構建起獨特的認知壁壘;再以模型訓推服務與場景化能力封裝,讓大模型從“理論算法”轉化為“可落地的價值”,大幅提升工業場景中的應用精度。
而智能體,則是這一“數字大腦”對外輸出能力的“表”。它承接工業大模型的決策指令,以更靈活的交互方式與更高效的執行能力,成為AI落地工廠的“橋梁”。智能體改變了傳統工業場景中復雜的人機交互模式,技術人員無需繁瑣操作,只需下達口令,便能驅動系統運轉。
這份“靈活”背后,離不開工業大模型的知識支撐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數字底座。正是大模型提供的精準決策邏輯,與平臺打通的全要素數據鏈路,讓智能體既“聽得懂”指令,又“做得對”執行。面對工廠多工況等復雜優化問題,智能體還能根據任務需求靈活調用、組合或遷移專家模型,在大小模型的融合中,兼顧推理決策的精準性與落地的便捷性,進一步降低企業引入AI的成本。
這種“表里協同”的價值,在實際工廠場景中得到了生動驗證。在海爾上海洗衣機互聯工廠,針對注塑機工藝參數調試時間長、能耗大的行業痛點,卡奧斯與工廠共創的“注塑工藝智能體”,正是“大模型為里、智能體為表”的實踐樣本。天智工業大模型先深度學習注塑專業知識、設備運行數據與工藝數據,將原本只存在于資深工藝員大腦中的調試經驗,轉化為可復用的智能算法;隨后,智能體承接這些算法邏輯,在技術人員下達口令后,自動識別需求、調取數百個工藝參數,并即時指揮注塑機啟動。
工業大模型以數據與模型雙驅動,正在重塑企業的生產方式、組織形態與商業模式;而智能體則讓這種“重塑”變得更易落地、更貼近產業需求。二者的表里協同,不僅讓工業AI在工廠中“既有大腦、也有四肢”——既能通過大模型實現精準感知與決策,又能通過智能體完成高效執行,更讓AI在實踐中持續優化:數據樣本隨執行不斷積累,大模型的判斷精度隨之提升,智能體的執行效率進一步優化,形成“數據-模型-執行-再優化”的正向循環,加速企業生產制造、運營管理乃至人才培養的數字化、智能化進程。
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的關鍵,是與行業特點的深度結合,挖掘真實痛點、打造定制化解決方案,讓技術真正融入產業肌理。卡奧斯的實踐恰恰證明,當工業大模型作為“里”筑牢知識與數據根基,智能體作為“表”打通落地與交互鏈路,燈塔工廠的進化便不再是孤立的“樣板間”升級,而是能復制、可推廣的AI工廠演進路徑。
打破邊界:成為智能時代的平臺級“基建”
當工業互聯網邁入規模化應用新階段,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已不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成為重塑制造業肌理、支撐智能時代運轉的平臺級“基建”。這一“基建”的核心特質,在于打破行業、企業、場景與人的邊界,讓技術、數據、能力在更廣闊的生態中流動復用。
大規模定制是卡奧斯賦能制造業數智化轉型能力的顯著特征。陳錄城指出,卡奧斯COSMOPlat以“大企業共建、中小企業共享”的生態賦能模式為起點,通過跨行業滲透、全場景落地和以人為本的創新,正逐步構建起打破邊界的數字新生態。
打破“企業規模與行業壁壘”,是卡奧斯構建平臺級基建的首要一步。在行業廣度上,平臺生態已覆蓋家電、汽車、電子等20個領域,鏈接企業90萬家、服務企業16萬家;在產業鏈深度上,解決方案貫穿研發、生產、服務全流程,既可為大企業提供定制化方案,也能為中小企業提供輕量化模塊;在賦能精度上,從單個場景的優化到企業、園區、行業乃至城市的多維度覆蓋,平臺讓不同規模、不同領域的主體都能在這一基建平臺上找到適配的價值點,真正實現“大中小協同、跨行業共生”。
若說生態模式打破了外在邊界,那么技術的全場景落地則在內在層面突破了“場景與生命周期”的局限,讓平臺級基建有了堅實的技術內核。卡奧斯天智工業大模型目前已在家電、能源、石化、模具等9大行業40多個細分場景落地,覆蓋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設計、生產、雙碳、服務與辦公領域。以石油化工行業為例,天智·石油化工大模型不僅拉通“油氣煤化電”全產業,更覆蓋“采供-生產-物流-銷售-服務”全鏈條,構建的38個智能體直接推動陜西延長石油生產精度提升,人工與能源成本降低約10%、降本達千萬級。
這種跨行業、全周期的技術滲透,意味著平臺級基建不再是孤立的“技術工具”,而是能根據不同場景需求動態適配的“能力基座”,數據在不同場景中流轉沉淀,模型在跨行業實踐中持續優化,最終讓智能能力突破單一場景的束縛,成為可復用、可遷移的基建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批燈塔工程首次提出了“人才燈塔工廠”的理念,其核心正是打破了“技術與人”的邊界,讓智能基建回歸“以人為本”的本質。
在海爾重慶冰箱互聯工廠,卡奧斯與一線共創的設備維修助理,既能實現故障快速定位,又能定向推送定制化培訓方案,成功推動多名初級技術員轉型為設備工程師;而AI技術的落地,也將一線員工從繁瑣的重復勞動中解放,讓其創造力在創新中充分釋放。
這種變革背后,是平臺級基建對“人、機、料、法、環”全要素連接的深化,不再將人視為“生產環節的一部分”,而是將人作為“智能迭代的參與者”,通過技術賦能人的成長,再以人的創造力反哺技術優化,形成“技術-人-產業”的正向循環,這正是智能時代基建區別于傳統基建的關鍵特質。
從“全球首批、中國首座”到“燈塔集群”,從“單一智能”到“全場景智能”,卡奧斯的演進之路既是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生動縮影,更為中國制造業由數向智作出注解。未來,在人工智能+工業的大航道,在新型工業化的新征程,卡奧斯也將以“好風揚好帆”,助力中國工業駛入數智化發展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