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雞尿甜甜的 炸著吃還很香!但如果落在你身上……啊啊啊
在今年已經過去的龍眼落身夏天,你沒有注意到這種蟲子?雞尿
它長著長長“鼻子”,有一身靚麗的甜甜成人網aPp色彩。其實,炸但果它每年都會在網上引發一波討論,著吃因為它們有個讓人過耳不忘的還香名字:龍眼雞。
龍眼雞 Pyrops candelaria,龍眼落身圖源:作者攝
龍眼雞很容易識別,雞尿它們有著長長的甜甜紅褐色“鼻子”,因而也被稱作“長鼻蠟蟬”。炸但果但其實,著吃那個長長的還香東東,并不是龍眼落身它的鼻子,而是雞尿頭部的延伸。
顧名思義,甜甜龍眼雞這種昆蟲主要生活在龍眼樹上,多出現在華南省份。奇特的外形、醒目的成人網aPp顏色,加之令人困惑的名字,使龍眼雞名聲大噪。
龍眼雞是正式名嗎?好抽象,更好玩的是,它的排泄物是甜的
先說答案:是的,它們真的就叫龍眼雞。
在《中國經濟昆蟲志》等科學出版物中,這就是它們的正式中文名。
圖源:giphy
龍眼雞受人喜愛不止因為它們奇特漂亮的樣貌,有時還有人們嘴饞的因素。
由于樹木汁液中糖分含量較高,包括龍眼雞在內的各種蠟蟬,為了獲得更多的其他營養,就必須一直吸食汁液,并將攝入已經過飽和的糖分排出,所以它們的排泄物往往是甜的。
一些蠟蟬因持續排除高糖的排泄物,會吸引蜚蠊、飛蛾等熱愛糖分的其他昆蟲跟在身后舔舐,甚至還能吸引來壁虎等小動物,也算是一種奇景。
圖源:參考文獻 [1]
實際上,能排出高糖的排泄物并非蠟蟬的專利,很多相似食性的昆蟲都能做到這一點,最著名的莫過于蚜蟲,它們還借此與螞蟻發展出了經典的共生關系。
在一些地區,龍眼雞常被人食用。龍眼雞大餐通常的做法和食用其他昆蟲一樣,是油炸或翻炒。
但也有獵奇感更足的吃法,這通常在小朋友間流傳——比如直接將活龍眼雞的長鼻子,也就是頭部的延伸物扯斷,立刻吸身體內的汁液。
這樣食用或許不會帶來什么嚴重問題,但也實在算不上衛生,還是不建議嘗試。
蠟蟬家族是個大家族!
龍眼雞所在的蠟蟬家族是一個龐大的類群,它們和我們熟知的蟬、蚜蟲、椿類昆蟲等同屬半翅目昆蟲,這類不完全變態昆蟲以針管一樣的口器吸食液態食物。
對于居住在北方,日常見不到龍眼雞的讀者朋友,另一種幾乎到處都能見到,甚至有些惹人煩的昆蟲——斑衣蠟蟬,其實就是龍眼雞的近親。
斑衣蠟蟬是多數地區更容易見到的蠟蟬科昆蟲,它們通常以灰褐色的保護色示人,但遇到危險飛離時則會露出色亮紅色的后翅,這樣突然顯現的反差強烈的色彩可能會讓天敵一驚,而放棄捕食。
斑衣蠟蟬 Lycorma delicatula,圖源:作者
斑衣蠟蟬同樣是蠟蟬科的成員,但它們沒有龍眼雞那樣的長鼻子,顏色看起來也低調的多。
斑衣蠟蟬在我國東部地區較為常見,它們能生活在多種行道樹上,尤愛臭椿,因此過去它們也常被叫做“樗雞”。樗,便是臭椿的古名。
斑衣蠟蟬實在是過于常見,在不同地區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小名,比如“椿蹦”、“花蹦蹦”之類。從這些名字也能看出斑衣蠟蟬也如龍眼雞一樣,是個跳躍高手。
斑衣蠟蟬的若蟲通常體色烏黑,身上有星星白點,而在若蟲的最后一個齡期時身體則轉變為橘紅色;若蟲還沒有發育好翅膀,它們只能靠卓越的彈跳力躲避敵害,圖源:作者
相對于被稱為“雞”的困惑,蠟蟬這個名字則比較好理解來源。
蟬自然是因為它們和真正意義上的蟬——蟬科昆蟲——在樣貌上頗為相似,它們也確實是親戚;而蠟字則來自它們多能分泌蠟一般的物質,用于偽裝和保護自己。
蠟蟬的泌蠟結構來自特化的體壁外層表皮細胞,蠟腺細胞分泌蠟質并覆蓋在體表。體表的一層蠟粉,常被認為能防止水份過渡散失。
而一些蠟蟬類昆蟲夸張的泌蠟量則更可能是起到保護自身生命安全的目的,捕食者面對被蠟粉裹滿的昆蟲,也會無從下口。
龍眼雞的后翅呈亮黃色,可以看到它們的身體上也覆蓋有一層很薄的蠟粉,圖源:作者攝
雖然很多蠟蟬類昆蟲都能分泌蠟質,但這一祖傳技能在蛾蠟蟬的若蟲中表達的最引人注目。
這些群聚的若蟲能分泌極大量的蠟,不僅覆蓋身體,還能在身后積累成很多細長的條狀蠟絲,這些蠟絲集成簇,如孔雀開屏一般。
蛾蠟蟬 Flatida sp. 的若蟲很有特點,它們的身體因蠟粉而雪白,同時腹部還有很多條細長的蠟絲,圖源:作者攝
蛾蠟蟬若蟲身體上的蠟絲在受損后會因泌蠟結構的持續分泌而逐漸修復。捕食者即使勇于嘗試去咬上一口,恐怕也只能滿嘴蠟粉,口中“味同嚼蠟”而放棄進一步的攻擊,蛾蠟蟬的若蟲也就獲得了逃之夭夭的機會。
數十甚至數百只蛾蠟蟬若蟲群聚在一起時,枝條上如覆雪一般,很是壯觀。面對如此大量的蠟,相信很少有捕食者能勇于下口。
大量的蛾蠟蟬若蟲聚集在一起,就像給枝條蓋上了一層棉絮,小鳥之類的捕食者應該很難把這些白毛毛和食物聯系起來,圖源:作者攝
蛾蠟蟬的若蟲在羽化成蟲后多以鮮艷的色彩示人,這時盡管它們的身體上也有一層蠟粉,但相比若蟲時期已是遜色頗多,且身后也沒有那些夸張的蠟絲了。
蛾蠟蟬的成蟲身體上往往只有一層薄薄的蠟粉,它們翅膀寬大,很多種有著鮮艷的色彩,圖源:作者攝
除了蛾蠟蟬,蠟蟬家族較為常見的分支還包括袖蠟蟬、廣翅蠟蟬、象蠟蟬、瓢蠟蟬等。
紅袖蠟蟬 Diostrombus politus ,袖蠟蟬通常有著夸張延長的前翅和短小的后翅,它們體型較小,豎起翅膀時看起來像一個活了的“V”字,圖源:作者攝
透明疏廣蠟蟬 Euricania clara,廣翅蠟蟬有比較寬大的翅膀,讓它們看起來像一架架小飛機。廣翅蠟蟬的若蟲也會分泌很多蠟絲,但因為體型較小,視感上沒有蛾蠟蟬那么夸張,圖源:作者攝
山東寬廣蠟蟬 Pochazia shantungensis ,廣翅蠟蟬科的山東寬廣蠟蟬在國內知名度不高,但在國際上卻是“紅人”。因為在近年隨人類活動,它們已經擴散到日本甚至歐洲多國,在當地成為潛在的入侵物種,圖源:作者攝
伯瑞象蠟蟬 Dictyophara patruelis,象蠟蟬像是小號的低配版龍眼雞,也有一個長長的“鼻子”。它們常見于城市綠地,多活動于草叢灌木之中,圖源:作者攝
一些物種在城市環境中也不難見到,但相對于龍眼雞和斑衣蠟蟬,它們的體型都較為細小,不那么顯眼。這些小昆蟲往往并不會對城市綠化帶來嚴重的危害,在如今越來越注重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的時代,它們也在城市中越來越多見。
對于生活在見不到龍眼雞的地區的讀者朋友們,不妨稍加留心,去欣賞這些同樣精彩的小昆蟲吧。
參考文獻
[1] Constant J. 2015. Review of the effusus group of the lanternfly genus Pyrops Spinola,1839, with one new species and notes on trophobiosis (Hemiptera: Fulgoromorpha: Fulgoridae). 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 128(128): 1-23
策劃制作
本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吳超 昆蟲學工作者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彩萬志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中國昆蟲學會副理事長 北京昆蟲學會理事長
策劃丨張林林
責編丨張林林
審校丨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