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消息,傻傻USB是清楚當前最普及的數碼產品接口,各領域幾乎都離不開它,命名被最新的吐槽標準到了USB4這一代。
然而對于USB接口標準,樣混大家感謝它帶來的傻傻方便同時也忘不了這個標準在命名上的一系列騷操作,尤其是清楚USB 3.X這一代,簡直讓人無語。命名被
PCWtach網站日前刊文又梳理了USB命名的吐槽變化過程,當然也少不了對USB命名混亂的樣混吐槽,來簡單看下。傻傻
USB 1.0及USB 2.0時代沒有問題,清楚這時候接口標準就一個,命名被頂多是吐槽物理接口不同,08年之后USB 3.0問世,樣混接口速度從2.0的480Mbps提升到5Gbps。
USB 3.0初期的命名也沒啥槽點,而且這一代接口應該是大家使用最多的,5Gbps的速度在現在來說也不算多落后,畢竟能達到500MB/s讀寫的U盤和移動硬盤也不多,最多是高速SSD不夠用。
USB 3.0之后又有了USB 3.1標準,速度提升到了10Gbps,這時候也不是啥問題,但在之后的USB 3.2標準中,USB-IF組織不知道哪根筋錯亂了,不僅改新標準名字,還把USB 3.0改成了USB 3.2 Gen1。
10Gbps的接口則變成了USB 3.2 Gen2,后來還有了USB 3.2 Gen2x2接口,速度是20Gbps,不過這個接口普及度很一般,之前也主要是部分高端主板上見過。
這幾個接口的對應關系如上所示,USB 3.0從最初的名字改了三次,既是3.1的Gen1,也是3.2的Gen1,10Gbps的則是3.1和3.2的Gen2,這時候已經讓很多網友搞混了,甚至很多媒體也容易出錯。
迄今為止都不知道USB-IF組織當年為啥要這么做,他們也沒個明確的解釋,初衷或許是好的,但是這波混亂的改名受益者只有廠商,包括主板、外設在內的很多廠商當年都在有意無意把5Gbps的原始USB 3.0接口宣傳為新接口。
2019年USB4接口出現了,不僅40Gbps速度很猛,接口也恢復了簡單明了的命名方式,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規格的增多,USB-IF組織又把命名規則給改了,名字中沒有代際標準,統一用速度標識,22年最新出的是USB 80Gbps,不過這個接口還是鏡中花水中月,現在也沒多少設備使用。
USB接口現在不僅是注重速度,還對充電能力等指標做了擴展,這同時又帶來了更復雜的命名,因為還要在名字中兼顧充電功率。
而且認證logo也要區分線纜、設備的不同,還有顏色的區別,反正是又復雜了,但好歹還能看懂。
以上這些還是簡單的說明,PCWatch發的產品圖中還可以看到更多的混亂,哪怕是USB4這一代簡化了命名,但不同廠商的產品中還有讓人迷惑的命名,比如USB 4(Gen 3x 2)”和USB 4 Gen 4,反正混亂遠沒有結束。
如果再做擴展的話,USB接口除了速度不同之外,物理接口也有A、B、C之分,針對小型設備還有USB mini-B和更薄的USB micro-B,只不過這幾年大多數數碼設備逐漸被USB-C接口給統一了,臺式機上倒是還有USB-A這種標準接口。
你以為USB-C接口就沒有版本之分了?實際上也不是,USB-C接口也有很多細微區別,針腳設計也大有玄機,包括供電能力和速率,這個話題足夠另外寫一篇長文介紹了,有機會再說。